古诗词网

妙用无方,倏来忽逝。

郊庙朝会歌辞宋代〕《景德祀皇地祇三首 其三 送神用《静安》。

妙用无方,倏来忽逝。蠲洁寅恭,式终禋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妙用无方

妙用 miào yòng
神妙的作用。 唐 李白 《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宋 苏轼 《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 严复 《救亡决论》:“其絶大妙用,在于有以炼智虑而操心思。” 叶圣陶 《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再一转念,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费唇舌。”  ——《漢語大詞典》
无方(無方)wú fāng
(1).没有方向、处所的限制。谓无所不至。《易·益》:“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孔颖达 疏:“其施化之益,无有方所。” 晋 陆云 《南征赋》:“悲国步之未夷,仰夙兴而昧旦。括无方而大誥,集率土而贞观。”
(2).无定法;无定式。《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 郑玄 注:“方,犹常也。”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天下之事,虽其变无穷,而吾所以待之者,其应无方。” 清 冒襄 《寒夜听白三弹琵琶歌》:“我弹琵琶本无方,上穷寥廓下苍茫。”
(3).没有方法;不得法。《穀梁传·昭公十九年》:“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辞或繁杂。” 宋 曾巩 《劝学诏》:“若训授无方而取舍失实,亦将论其罚焉。”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教习无法,考察无具,奬劝无方,一旦有事,製造无人,则归咎於 华 人之不可用。”
(4).犹言不拘一格。《孟子·离娄下》:“ 汤 执中,立贤无方。” 朱熹 集注:“方,犹类也。立贤无方,惟贤则立之於位,不问其类也。”《金史·选举志一》:“前代立贤无方,如版筑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简策者不可胜计。”《清史稿·世祖纪二》:“癸卯,諭曰:‘朝廷立贤无方,比来罢谴虽多南人,皆以事论斥,非有所左右也。’”
(5).谓变化无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无所不通之谓圣,妙而无方之谓神。”
(6).无与伦比。 汉 牟融 《理惑论》:“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捨而不学乎?”《晋书·苻坚载记上》:“观其才略,权智无方。” 唐 李德裕 《进幽州纪圣功碑文状》:“陛下神武雄断,智出无方。”
没有边际。《易·益》:“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程颐 传:“广大无穷极也。”《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漢語大詞典》
倏 shū《國語辭典》

倏 [ shù ]

  1. 急速。《说文解字·犬部》「倏」字·清·段玉裁·注:「倏,引伸为凡忽然之词。」唐·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倏阴忽明。」《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逝 shì《國語辭典》

逝 [ shì ]

  1. 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2. 死亡。如:「逝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宋·陸游〈舒悲〉詩:「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