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远。写尺素、遥遥那倩南来雁。
对闲庭、翠深春老,纱窗轻报寒暖。天涯总有多情月,怎照个侬幽怨。
云一片。又耐听、潇潇细雨传更箭。画罗团扇。且谩扑流萤,休寻舞蝶,只恐晚晴变。
消疑处。谁把珠帘半卷,愁痕惟许蕉见。东风不解春无主,犹向碧荷零乱。
人自远。写尺素、遥遥那倩南来雁。银河隔岸。问万里姮娥,可曾留影,照彻寸肠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写 ( 寫 ) xiě
写 [ xiě ]
- 用笔作字:~字。~作。编~。
-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尺素 chǐ sù
(1).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文选·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刘良 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
(2).泛指小幅纸张。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 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 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3).指书信。《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頳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小幅纸张。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 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 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3).指书信。《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頳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 ——《漢語大詞典》
遥遥 yáo yáo
(1).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鵒之巢,远哉遥遥。”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遥遥三 湘 ,滔滔九江。” 明 文徵明 《潇湘八景》诗之三:“遥遥万里情,更落青山外。”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我记得以前从医院的廊上,遥遥的能看见从林隙中穿过的白烟一线的火车。”
(2).形容时间长。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遥遥 沮 溺 心,千载乃相关。”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故 秦始皇 之燔《诗》《书》, 明太祖 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
(3).形容摇摆不定的样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姜亮夫 校注:“遥,犹摇;翼分左右,言其心如两翼之摇摇然,左右不定也。”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唐 张籍 《车遥遥》诗:“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駟马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天涯万里车遥遥,山程驛店柳花飘。”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时间长。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遥遥 沮 溺 心,千载乃相关。”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故 秦始皇 之燔《诗》《书》, 明太祖 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
(3).形容摇摆不定的样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姜亮夫 校注:“遥,犹摇;翼分左右,言其心如两翼之摇摇然,左右不定也。”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唐 张籍 《车遥遥》诗:“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駟马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天涯万里车遥遥,山程驛店柳花飘。” ——《漢語大詞典》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形-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代-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代-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名-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动-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代-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倩 qiàn《國語辭典》
倩 [ qiàn ]
名- 古时男子的美称。《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朱邑传》:「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唐·颜师古·注:「倩,士之美称,故云魏倩也。」
- 女婿。如:「贤倩」、「妹倩」。《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黄氏诸倩见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
- 美好。如:「巧笑倩兮」、「倩女」。《红楼梦·第三七回》:「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 请人代为做事。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宋·黄庭坚〈即席〉诗:「不当爱一醉,倒倩路人扶。」
南来(南来)
唐 张说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
唐 李白 舞曲歌辞 独漉篇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 ——《骈字类编》
唐 李白 舞曲歌辞 独漉篇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 ——《骈字类编》
雁 yàn《國語辭典》
雁 [ yàn ]
名- 动物名。脊椎动物鸟纲雁鸭目。形状似鹅,颈和翼较长,嘴长微黄,羽淡紫褐色,鸣声嘹亮,飞时自成行列。每年春分后往北飞,秋分后往南飞,为一种季节性的候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