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
陈东〔宋代〕《大雪与同舍生饮太学初筮斋》
飞廉强搅朔风起,朔雪飘飘洒中土。雪花着地不肯消,亿万苍生受寒苦。
天公刚被阴云遮,那知世人冻死如乱麻。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
地行贱臣无言责,私忧过计如杞国。揭云直欲上天门,首为苍生讼风伯。
天公倘信臣言怜世间,开阳阖阴不作难。便驱飞廉囚下酆都狱,急使飞雪作水流潺潺。
东方日出能照耀,坐令和气生人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人间(人間)rén jiān
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愁叹(愁歎)chóu tàn
亦作“ 愁嘆 ”。 忧愁叹息。《楚辞·九章·抽思》:“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饶子卿 隐 庐山 康王谷 ,无瓦屋,代以茅茨……或时雨湿致漏,则以油幄承梁,坐於其下,初不愁叹。”《西游补》第五回:“ 西施 、 丝丝 ,一齐愁嘆。” 叶圣陶 《饭》:“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 名誉:名~。
-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不忍 bù rěn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漢語大詞典》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漢語大詞典》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谁肯(誰肯)shuí kěn
哪里会。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丑白]不游赏,只怕消瘦了你。[贴唱]把花貌,谁肯因春消瘦?”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只道 刘三 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 汉高祖 。” ——《漢語大詞典》
采摭(採摭)cǎi zhí
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 汉氏 之初,承 秦 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刘毓嵩 《〈古谣谚〉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
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 ——《漢語大詞典》
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 ——《漢語大詞典》
传说(傳説)chuán shuō
(1).辗转述说。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二:“关头传説 开元 事,指点多疑 孟浩然 。”《英烈传》第四一回:“这树向来传説是无烟木,火中烧着时,只有焰,却无烟。” 清 汪懋麟 《寄苕文兄》诗:“ 吴 人好事竞传説,尽道此翁怀抱好。” 杨朔 《铁骑兵》:“ 包头 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差一点把城攻破。”
(2).转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有话我替你传説。”《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你两个到家时,见了大婶,传説是我嘱咐。”
(3).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等。 唐 韩愈 《谁氏子》:“神仙虽然有传説,知者尽知其妄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天相者, 简狄 吞燕卵而生 商 , 刘媪 得交龙而孕 季 ,皆其例也。”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 越王 勾践 ,那也不可靠。”
指解经的书。《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晋书·礼志上》:“臣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説,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漢語大詞典》
(2).转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有话我替你传説。”《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你两个到家时,见了大婶,传説是我嘱咐。”
(3).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等。 唐 韩愈 《谁氏子》:“神仙虽然有传説,知者尽知其妄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天相者, 简狄 吞燕卵而生 商 , 刘媪 得交龙而孕 季 ,皆其例也。”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 越王 勾践 ,那也不可靠。”
指解经的书。《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晋书·礼志上》:“臣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説,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漢語大詞典》
闻达(聞達)wén dá
特指向皇帝报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既至,诸諫官纷纷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幽远之诚,未尝闻达。”
有名望;显达。语本《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 顓孙氏 求闻达之要,学干禄之术, 孔子 告以先远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来株守故园,教子读书,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漢語大詞典》
有名望;显达。语本《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 顓孙氏 求闻达之要,学干禄之术, 孔子 告以先远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来株守故园,教子读书,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漢語大詞典》
太上 tài shàng
(1).最上,最高。《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 孙诒让 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 宋 秦观 《心说》:“太上见心而无所取捨,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我们的作为国家而存在的太上支配权已经是老早被操在了别的一些什么人手里。”
(2).犹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 郑玄 注:“太上,帝皇之世。” 陆德明 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 注:“太上,太古也。”
(3).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上,天子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指上帝,天帝。 明 乌斯道 《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
(5).太上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謡。”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那时节啊,我龙床肯让,愿为太上。”
(6).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 太上道君 。 ——《漢語大詞典》
(2).犹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 郑玄 注:“太上,帝皇之世。” 陆德明 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 注:“太上,太古也。”
(3).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上,天子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指上帝,天帝。 明 乌斯道 《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
(5).太上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謡。”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那时节啊,我龙床肯让,愿为太上。”
(6).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 太上道君 。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名-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 姓。如周代有家伯。
-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名-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