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青衫舞蹈忽屏营,采云揭帐森麾旌。

刘镗宋代〕《观傩

寒云岑岑天四阴。画堂烛影红帘深。
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
金洼玉注始淙潺,眼前倏已非人间。
夜叉蓬头铁骨朵,赭衣蓝面眼迸火。
{越走换鬼}蜮罔象初偋伶,跪羊立豕相嚘嘤。
红裳姹女掩蕉扇,绿绶髯翁握蒲剑。
翻筋踢斗臂宽,张颐吐舌唇吻乾。
摇头四顾百距跃,敛身千态斝态索。
青衫舞蹈忽屏营,采云揭帐森麾旌。
紫衣金章独据案,马{上髟下贵}牛权两披判。
能言祸福不由天,躬履率越分愚贤。
蒺藜奋威小{甪用换田}服,{上髟下监}{左纟右参}扬声大髽哭。
白面使者竹筱钥,自夸搜捕无遗藏。
牛冠箝卷试阅检,虎冒肩戟光睒闪。
五方点队乱纷纭,何物老妪繃犹熏。
终南进士破鞮绔,嗜酒不悟鬼看觑。
奋髯瞠目起婆娑,众邪一正将那何。
披发将毕飞一吷,风卷云收鼓箫歇。
夜阑四坐惨不怡,主人送客客尽悲。
归来桃茢坐深蕳,翠鸮黄狐犹在眼。
自歌楚些大小招,坐久魂魄游逍遥。
会稽山中禹非死,铸鼎息壤乃若此。
又闻鬼奸多冯人,人奸冯鬼奸入神。
明日冠裳好妆束,白昼通都人面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青衫舞蹈屏营麾旌

青衫 qīng shān
(1).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 楚 臣既放,魂往 江 南。弟子曰:玉释佩,马解驂。濛濛緑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兹忧何止?”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漢語大詞典》
舞蹈 wǔ dǎo
(1).手舞足蹈。表示欣庆或颂扬。 汉 焦赣 《易林·讼之中孚》:“谢恩拜德,舞蹈欣跃,欢乐受福。”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下民舞蹈,荷帝之力。”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公既至,以二十骑自卫,入见 蜀 主,諭以祸福,示以恩信。 蜀 之君臣舞蹈感悦。”
(2).臣下朝见君上时的礼节。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谀佞》:“初, 煬帝 之被戮也, 隋 官贺 化及 , 善心 独不至, 化及 以其人望而释之。 善心 又不舞蹈,由是见害。”《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及 玫 还,返譖於 重诲 曰:‘ 昭遇 见 鏐 ,舞蹈称臣,而以朝廷事私告 鏐 。’”《再生缘》第七回:“众官舞蹈朝参毕,拜倒当权极品人。”
(3).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亦指表演舞蹈。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屏营(屏營)bīng yíng
惶恐;彷徨。《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屏营仿偟於山林之中。” 三国 魏 曹植 《感婚赋》:“顾有怀兮妖嬈,用搔首兮屏营。” 唐 柳宗元 《上武元衡谢抚问启》:“先赐荣示,奉读流涕,以惧以悲,屏营舞跃,不敢寧处。” 唐 白居易 《答桐花诗》:“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 宋 司马光 《谢御前札子催赴阙状》:“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屏营寂忽,无适主兮。百愁往来,召羣苦兮。” 鲁迅 《集外集拾遗·又是“古已有之”》:“我也就可以算从他族的奴隶进化到同族的奴隶,臣不胜屏营欣忭之至!”  ——《漢語大詞典》
采 ( 埰 採 ) cǎi/cài《國語辭典》

采 [ cǎi ]

  1. 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四:「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
  2. 擇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 蒐集。《漢書·卷三○·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民言。若 是者,則有得矣。」
  4. 掘取。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
  1. 有顏色的帛。《漢書·卷九一·貨殖傳》:「文采千匹。」唐·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2. 色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3. 神色。如:「神采」、「興高采烈」。《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丰采。」
  4. 文彩。《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采 [ cài ]

  1. 參見「采地 」條。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揭 jiē/qì《國語辭典》

揭 [ jiē ]

  1. 举、高举。如:「高揭义旗」、「揭竿而起」。《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2. 公开表露出来。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晓」。
  3. 掀开、拉开。如:「揭幕」、「揭锅盖」。唐·韩偓〈复偶见三绝〉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4. 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如:「揭膏药」、「揭疮巴」、「揭下壁报」。
  5. 肩负。《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1. 姓。如唐代有揭镇,清代有揭暄。

揭 [ qì ]

  1. 提起衣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道中水漫数寸,仍揭而溯之。」
帐 ( 帳 ) zhàng
帐 [ zhàng ]
  1. 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子。~幕。~篷。蚊~。青纱~。
  2. 同“”。
森 sēn《國語辭典》

森 [ sēn ]

  1. 樹木濃密的樣子。《說文解字·木部》:「森,木多貌。」《文選·左思·蜀都賦》:「皛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
  2. 灰暗陰冷的樣子。如:「陰森」。唐·顧況〈遊子吟〉:「泬寥群動異,眇默諸境森。」
  3. 整肅、不可侵犯的。如:「法度森嚴」。唐·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1. 眾多的。如:「森列」、「森羅萬象」。《文選·潘岳·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軒而肅震。」
麾旌 huī jīng
(1).本为指挥旗。后多指将帅之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曹公 东征 先主 , 先主 败绩”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先主 ﹞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2).引申为旗仗。《隋书·音乐志中》:“鑾轩循辙,麾旌復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