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爱此重踌躇,凄然复怅惘。

项安世宋代〕《涉汉至隆中有感

晓渡汉水阳,平川去如掌。
春深风日老,雨后桑麻长。
麦田渺无际,竹墅清可赏。
家家傍林落,往往成族党。
溪头浣纱女,十五自来住。
我来三月暮,甚作三浙想。
爱此重踌躇,凄然复怅惘。
边头兵未动,农事日以广。
只今烽火地,开辟无旷壤。
缅思生人情,本自乐安养。
每遭我辈误,遂使汝曹枉。
承平未灾变,北地极丰穰。
中间一丧乱,杀戮同草莽。
赤子亦何如,沦胥受漂荡。
缙绅欲辞罪,世道终安放。
歌罢叫葛公,英灵歘来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踌躇凄然怅惘

爱 ( 愛 ) ài
爱 [ ài ]
  1.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2.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3. 容易:铁~生锈。
  4.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惜。
  5.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踌躇(躊躇)chóu chú
(1).踯躅,徘徊不进。《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 王逸 注:“踌躇,不行貌。”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路若经 商山 ,为我少踌躇。”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2).犹豫,迟疑不决。《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晋 潘岳 《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 唐 姚合 《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 鲁迅 《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3).研究,反复思量。《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赵衰 、 狐偃 等因与 秦 臣 蹇叔 、 百里奚 、 公孙枝 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 日本 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 朝鲜 、 琉球 也。” 叶圣陶 《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4).从容自得。《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 成玄英 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5).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阳迈 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漢語大詞典》
凄然(淒然)qī rán
凄凉悲伤貌。《庄子·渔父》:“客悽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 唐 高适 《除夜作》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悽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浭水》:“ 宋徽宗 过桥,驻马四顾,悽然曰:‘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
(1).寒凉貌。《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煖然似春。” 唐 羊士谔 《台中遇直晨览萧侍御壁画山水》诗:“虫思庭莎白露天,微风吹竹晓凄然。” 宋 叶适 《虞夫人墓志铭》:“草树冻枯,天风凄然,而吾母远道,得无霜露之感!”
(2).凄凉悲伤貌。旧题 汉 伶玄 《〈飞燕外传〉自序》:“通德占袖,顾眎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 唐 韩偓 《幽独》诗:“默默又依依,凄然此怀抱。” 清 费经虞 《思蜀》诗:“垂老无穴祇自怜,不堪往事益凄然。” 苏曼殊 《碎簪记》:“女郎默默与余握手,遂凄然而别。”
(3).阴沉貌;昏暗貌。 清 龚自珍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词:“文窗花雾凄然緑,侍儿不肯传银烛。”
(1).寒冷貌。《文选·向秀〈思旧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 虞渊 ,寒冰凄然。” 李善 注:“凄,冷也。”
(2).凄凉悲伤。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季重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 唐 杜甫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赴任青城》诗:“ 青城 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清 李渔 《凰求凤·心离》:“相别在邇,自有一种凄然之色。” 叶圣陶 《夜》:“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孩子朦胧欲睡了,几个荸荠已落在她的袖弯里。”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怅惘(悵惘)chàng wǎng
亦作“ 悵罔 ”。 惆怅迷惘。《楚辞·九辩》“愴怳懭悢兮” 汉 王逸 注:“中情悵惘,意不得也。”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六:“会合邈未有期,不免悵惘。” 明 吴承恩 《围棋歌赠鲍景远》:“能棋处处争雄长,一旦遇君皆悵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值中秋,夫妻方狎宴,嫂招之, 珏 意悵惘。”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现出困顿、怅惘、惊惧的神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