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愿言事支遁,孟浪烟霞端。

郑善夫明代〕《虎丘与近夫太初同游

余幼寡好尚,所求在岩峦。青鞋白接䍦,濩落三吴间。

良朋偶云集,结我以岁寒。殷郎自东海,孙子自函关。

霜月明枫江,驾言虎丘山。归云拥绝阁,下视空尘寰。

腾身慕黄鹤,延年愁金丹。愿言事支遁,孟浪烟霞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愿言孟浪烟霞

愿言(願言)yuàn yán
思念殷切貌。《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郑玄 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晋 谢混 《游西池诗》:“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宋 华岳 《早春即事》诗:“愿言相约花前醉,莫放春容过海棠。” 清 顾炎武 《江上》诗:“愿言随飞龙,一上 单于臺 。”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1.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2.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3.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4.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 量词:➊ ​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 付款。如:「收支」、「开支」。
  4.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1.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遁 dùn《國語辭典》

遁 [ dùn ]

  1. 逃走。如:「逃遁」、「尿遁」、「地遁」、「远遁」。《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
  2. 逃避。《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3. 隐匿。《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孟浪 mèng làng
(1).疏阔而不精要;荒诞而无边际。《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成玄英 疏:“孟浪,犹率略也。”《隋书·礼仪志四》:“文理孟浪,无可取者,夺容刀及席。” 宋 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五上殿札子》:“若以臣所言皆孟浪迂阔,不可施行,则臣之智识愚闇,无以勉强变更,不可久污諫諍之列。” 明 吴承恩 《寿王可斋七秩障词引》:“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
(2).指虚无缥渺的事。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闺晤》:“纵然,有妇糟糠,鷄鸣成梦想,齐眉成孟浪,那曾教夫壻觅封侯,倚门凝望。”
(3).粗率;疏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庾杲之 注《扬都赋》,言 卢龙山 在 平冈城 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琼花》:“ 麟 考琼花、玉蕊、山矾、栀子,四种迥异, 用修 合而一之,大为孟浪。”《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我还怕 胡举人 孟浪,再三叮嘱他,叫他把这折半的道理告诉你们管事的。”
(4).卤莽;冒昧。《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朱弘昭 ﹞又遗 敬瑭 书,言:‘ 重诲 举措孟浪,若至军前,恐将士疑骇,不战自溃。’” 胡三省 注:“孟浪犹言张大而无拘束也。” 宋 马永卿 《元城语录》卷中:“正如老医看病极多,故用药不至孟浪杀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次早开门,各官又进见,少师开口问道:‘昨日那位孟浪的官人在哪里?’”《天雨花》第一回:“且不可孟浪,误入虎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萧七》:“老夫一言,勿嫌孟浪。”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我虽然很后悔乱作题记的孟浪,但我仍然要在自己的集子里存留,记此一件公案。”
(5).犹浪迹、浪游。 元 乃贤 《巢湖述怀寄四明张子益》诗:“我生胡为自役役,孟浪江湖竟何益?”《好逑传》第七回:“我 铁中玉 孟浪风尘,茫无所主,究竟不知该何游何学。”
(6).放浪;放荡。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日费千金,且当歷年饥饉,而争举孟浪不经,皆予所不解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敢瞒大人,这事有个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  ——《漢語大詞典》
烟霞(煙霞)yān xiá
亦作“烟霞”。
(1).烟雾;云霞。 南朝 齐 谢朓 《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伊烂拏钵伐多国》:“含吐烟霞,蔽亏日月;古今仙圣,继踵栖神。”《云笈七籤》卷三三:“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躡烟霞,綵云捧足。” 明 张居正 《潇湘道中》诗:“我前拥烟霞,我后映松竹。”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钩勒精严。”
(2).泛指山水、山林。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不扫一室,自怀包括之心;独守大玄,且忘名利之境。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元 乔吉 《绿幺遍·自述》曲:“时时酒圣,处处诗禪,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王维 继之以烟霞, 唐 诗之逸,遂成芳秀。”
(3).指红尘俗世。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一会价鼓琴邀夜月,一会价看鹤舞閒云,不与那烟霞廝浑。” 清 孙枝蔚 《寿张康侯母晏太夫人》诗之二:“将母琴堂饌未奢,非关 陶令 弃烟霞。”
(4).特指吸鸦片时喷出的烟团。《黑籍冤魂》第七回:“一班幕宾跟班、衙役皂隶,都是一榻烟霞,这个衙门,简直变做了一个烟馆了。”参见“ 吞云吐雾 ”。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