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主恩未报忍伏枥,志士扼腕悲残年。

王寂南北朝〕《跋韦偃病马图

开元天宝谁能画,韩子规摹出曹霸。惜乎画肉不画骨,坐使骅骝减声价。

晚生韦偃非画工,少也得名能古松。试拈秃笔扫束绢,便觉天厩无真龙。

胡不写明皇照夜白,弄骄顾影嘶长陌。又不写太宗拳毛騧,百战万里轻风沙。

如何写此神俊物,剥落玄黄只皮骨。却思落日蹴长楸,风入四蹄追健鹘。

呜呼往事今茫然,矫首有意谁其传。主恩未报忍伏枥,志士扼腕悲残年。

安得老髯通马语,刍秣医治平所苦。行当起废一长鸣,要洗凡庸空万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伏枥志士扼腕残年

主 zhǔ《國語辭典》

主 [ zhǔ ]

  1. 宾客或奴仆的相对词。如:「宾主」、「主仆」。
  2. 帝王。如:「君主」。《礼记·曲礼下》:「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唐·杜甫〈入衡州〉诗:「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
  3. 领导者。如:「教主」、「一家之主」。《诗经·周颂·载殳》:「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汉·毛亨·传:「主,家长也。」
  4. 当事人。如:「苦主」、「失主」。
  5. 有物权或事权的人。如:「债主」、「地主」、「物归原主」。
  6. 牌位。如:「木主」、「神主」。《周礼·春官·司巫》:「祭祀则共匰主。」
  7. 教徒称呼其所信仰的神为「主」。
  8. 事物的根本。《易经·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9. 公主的简称。《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聊斋志异·卷九·云萝公主》:「驸马当是俗间高手,主仅能让六子。」
  1. 负责、主持。如:「主讲」、「主办」。
  2. 掌管、统治。《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唐·韩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3. 赞同。如:「主战」、「主和」。《国语·周语中》:「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4. 持守。《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文选·宋玉·招魂》:「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5. 预示。《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
  1. 主要的。如:「主将」、「主帅」。
  2. 自己的。如:「主观」、「主见」。
恩 ēn《國語辭典》

恩 [ ēn ]

  1. 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如:「感恩」、「大恩大德」。
  2. 情爱。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七出》:「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
  1. 有德泽的。如:「恩师」、「救命恩人」。
  2. 国家有特殊庆典而特别举办的。如:「恩诏」、「恩科」。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忍 rěn《國語辭典》

忍 [ rěn ]

  1. 含容。《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承受。《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3. 抑制、强抑。如:「忍俊不住」。《楚辞·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1. 愿意、能够。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词:「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 狠心、不仁慈。如:「残忍」。
伏枥(伏櫪)fú lì
亦作“ 伏歷 ”。
(1).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2).喻指养育。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
(3).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
(4).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 华罗庚 《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  ——《漢語大詞典》
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扼腕 è wàn
亦作“ 搤捥 ”。 握住手腕。表示激动、振奋、悲愤、惋惜等的动作。《战国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説人主。”《史记·孝武本纪》:“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 燕 齐 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汉书·郊祀志上》作“搤掔”。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一:“士大夫相与搤腕而游谈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錮,则天下犹可以无事。”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记念会事》:“其搤腕咋齿,辞气慷慨,诚 印度 有心之士哉!”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残年(殘年)cán nián
(1).一生将尽的年月。多指人的晚年。《列子·汤问》:“以残年餘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唐 韩愈 《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兄弟俩一同走到 华山 去,吃些野果和树叶来送自己的残年。”
(2).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看看残年将尽, 纪老三 果然来买年货。”《说唐》第六回:“且过了残年,到二月中,天时和暖,送兄回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