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半刺 bàn cì
(1).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 晋 庾亮 《答郭预书》:“别驾旧与刺史别乘,同流宣王化于万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輜车就列,化洽於二州;油軾当官,政成於半刺。” 宋 刘克庄 《送章通判》诗:“半刺已官尊,常时读《鲁论》。” 清 梁章钜 《称谓录·通判》:“国朝之制,自外府正郎至於郡丞半刺,不由会府之所选授者,中外臣僚岁终得以闻荐。”
(2).针灸五刺之一。刺入较浅,故称半刺。《灵枢经·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鍼,无鍼伤肉,如拔毛状。” ——《漢語大詞典》
(2).针灸五刺之一。刺入较浅,故称半刺。《灵枢经·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鍼,无鍼伤肉,如拔毛状。” ——《漢語大詞典》
风流(風流)fēng liú
(1).风流动或流逝。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 风流云散 ”。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雅好 yǎ hǎo
平素爱好。 汉 张衡 《西京赋》:“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是以多识前代之载。”《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魏文 ,史称其雅好读书,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漢語大詞典》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幽寻(幽寻)
唐 韩愈 县斋读书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唐 陆龟蒙 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 野园烟里自幽寻,嫩甲香蕤引渐深。 ——《骈字类编》
唐 陆龟蒙 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 野园烟里自幽寻,嫩甲香蕤引渐深。 ——《骈字类编》
同举(同舉)tóng jǔ
(1).一同举荐。《后汉书·孔融传》:“ 卓 乃讽三府同举 融 为 北海 相。”
(2).一同举事。多指军事行动。《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俭 坚守, 钦 在外为游兵”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毌丘俭 文钦 等表曰:“ 懿 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南史·萧颖胄传》:“是时或云 山阳 谋杀 颖胄 ,以 荆州 同举。”《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 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漢語大詞典》
(2).一同举事。多指军事行动。《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俭 坚守, 钦 在外为游兵”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毌丘俭 文钦 等表曰:“ 懿 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南史·萧颖胄传》:“是时或云 山阳 谋杀 颖胄 ,以 荆州 同举。”《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 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漢語大詞典》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名-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动-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 缢死,上吊:自~。
-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 古同“京”,数目。
- 姓。
鞭 biān《國語辭典》
鞭 [ biān ]
動- 以鞭子抽打。如:「鞭打」、「鞭屍」。《說文解字·革部》:「鞭,毆也。」《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 一種皮製的長軟器具,用來驅使牲口或打人。如:「馬鞭」、「皮鞭」、「鞭長莫及」。也稱為「鞭子」。
- 一種古代的兵器。以鐵打造,有節,無刀刃。如:「鋼鞭」、「竹節鞭」、「三棱鞭」。
- 成串的爆竹。如:「鞭炮」。《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兩掛千頭百子旺鞭,放得震地價響。」
- 指長條形類似鞭子的物品。如:「教鞭」。
- 俗稱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如:「牛鞭」、「鹿鞭」。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今宵洞房花燭夜,試看狀元一條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