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

陈至言清代〕《咏白丁香花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丝丝䍡Λ风。

稳称轻奁匀粉后,细添薄鬓洗妆中。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瑶花小院分明素女帘栊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一~梅花。
  5. 姓。
瑶花 yáo huā
见“ 瑶华 ”。  ——《漢語大詞典》
小院 xiǎo yuàn
小庭院;小院落。 宋 程垓 《芭蕉雨》词:“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十三:“这时 二秃子 和 长青 老伴已走进了小院。”  ——《漢語大詞典》
东 ( 東 ) dōng
东 [ dōng ]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 请客出钱的人:作~。
  4. 姓。
分明 fēn míng
(1).明确;清楚。《韩非子·守道》:“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奩御印篆分明。”《水浒传》第八六回:“前面行军旗上,写的分明:‘ 大辽 副统军 贺重寳 。’” 峻青 《海啸》第四章九:“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能记忆分明。”
(2).辨明。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之异色,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自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矣。”《汉书·薛宣传》:“即无其事,復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魏书·清河王怿传》:“ 叉 党人通直郎 宋维 希 叉 旨,告 懌 谋反,禁 懌 门下,讯问左右及朝贵,贵人分明,乃得雪释焉。”
(3).明明;显然。 南朝 梁武帝 《游仙诗》:“委曲凤臺日,分明柏寝事。” 唐 杜甫 《历历》诗:“歷歷 开元 事,分明在眼前。”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嗨!这箇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 茅盾 《子夜》十五:“可是他那声色俱厉的态度后面却分明有点恐慌,有点畏缩。”
(4).明亮。 唐 元稹 《哭女樊》诗:“秋天浄緑月分明,何事 巴 猿不賸鸣。” 后蜀 欧阳炯 《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宋 黄庭坚 《登快阁》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5).光明磊落。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岂不愿同归?只是为人在世,行止俱要分明,我若随你去呵,知者以为原配,不知者以为私奔。”  ——《漢語大詞典》
素女 sù nǚ
(1).传说中古代神女。与 黄帝 同时。或言其善于弦歌。《史记·孝武本纪》:“ 泰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 王褒 《九怀·昭世》:“闻 素女 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 素女 愁,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清 曹寅 《游仙诗》之十四:“ 素女 哀絃彻夜弹, 姮娥 自耐九秋寒。”或言其知天道阴阳之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越王 还於 吴 ,当归而问於 范蠡 曰:‘何子言之其合於天?’ 范蠡 曰:‘此 素女 之道,一言即合大王之事。’”或言其善房中术或养生术。 汉 王充 《论衡·命义》:“ 素女 对 黄帝 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 汉 张衡 《同声歌》:“ 素女 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 天老 教 轩皇 。” 闻人倓 笺:“ 黄帝 论导养而质 玄 素 二女。” 南朝 陈 徐陵 《答周处士书》:“优游俯仰,极 素女 之经文。升降盈虚,尽 轩皇 之图艺。”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之四:“仙家五老话驂鸞, 素女 图经掌上看。”
(2).即 嫦娥 。亦用作月的代称。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 青娥 羞艷, 素女 慙光。”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碧琐离离, 素女 窥月中之影。” 清 吴伟业 《八风诗·西风》:“落日 巴 山 素女 秋,梧宫萧瑟唱《凉州》。”
(3).神话中的天河仙女。传说 晋安帝 时 谢端 偶得一大螺,归养之于瓮中,化为一少女为 端 备食。自言是“天汉中 白水 素女 ”,奉天帝之命来助 端 备晨炊,后在风雨中离去。事见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五。后因以为天助善人的典故。 唐 李郢 《送人之岭南》诗:“ 谢氏 海边逢 素女 , 越王 潭上见青牛。” 明 屠隆 《綵毫记·妻子哭别》:“若是那客中的衣履绽,教谁来补缀?何人问馁饥?那里有备晨炊的 素女 ,想夜来灯火伴孤栖。”  ——《漢語大詞典》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帘栊(簾櫳)lián lóng
(1).亦作“ 帘笼 ”。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 宋 史达祖 《惜黄花·定兴道中》词:“独自捲帘櫳,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 明 徐元 《八义记·宴赏元宵》:“开宫扇,起帘櫳,满堂笑语与民同。” 陈毅 《游阳朔》诗:“竹林茅舍时出现,后有飞瀑透帘櫳。”
(2).指闺阁。 唐 李昂 《赋戚夫人楚舞歌》:“ 汉王 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櫳人已荐。” 清 吴伟业 《西田招隐》诗之二:“曲处通帘櫳,茶香具含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