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金銮(金鑾)jīn luán
(1).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 前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昨日金鑾巡上苑,风亚舞腰纤輭。”
(2).见“ 金鑾殿 ”。
(3).翰林学士的美称。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仲则金鑾之英,季则蓬山之选。” 宋 梅尧臣 《送白鹇与永叔依韵和公仪》:“玉兔精神怜已久,金鑾人物世无双。”《文献通考·职官八》:“前朝因 金鑾坡 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鑾以美之。”
(4). 白居易 女儿的名字。后借指幼女。 唐 白居易 《金銮子晬日》诗:“行年欲四十,有女曰 金鑾 。”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古人如 昌黎 志女 孥 之壙, 乐天 哀 金鑾 之辞,有此鬱伊,无此悱惻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吴兴 幼女 严静 甫九龄,善书,兼工墨竹。 莆田 吴荔娘 题云:……晴窗书破洪儿纸,谁识金鑾未十龄。” ——《漢語大詞典》
(2).见“ 金鑾殿 ”。
(3).翰林学士的美称。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仲则金鑾之英,季则蓬山之选。” 宋 梅尧臣 《送白鹇与永叔依韵和公仪》:“玉兔精神怜已久,金鑾人物世无双。”《文献通考·职官八》:“前朝因 金鑾坡 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鑾以美之。”
(4). 白居易 女儿的名字。后借指幼女。 唐 白居易 《金銮子晬日》诗:“行年欲四十,有女曰 金鑾 。”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古人如 昌黎 志女 孥 之壙, 乐天 哀 金鑾 之辞,有此鬱伊,无此悱惻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吴兴 幼女 严静 甫九龄,善书,兼工墨竹。 莆田 吴荔娘 题云:……晴窗书破洪儿纸,谁识金鑾未十龄。” ——《漢語大詞典》
敝 bì《國語辭典》
敝 [ bì ]
形- 破的、旧的。如:「敝帚自珍」、「弃之如敝屣」。《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宋·钱公辅〈义田记〉:「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 疲倦。如:「敝于奔命」。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同「疲 」。
- 自谦之词。用于对别人指称和自己相关的事物。如:「敝校」、「敝姓」。《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
- 失败。《左传·僖公十年》:「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晋·杜预·注:「敝,败也。」
- 毁坏。清·李文炤〈勤训〉:「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贵幸(貴倖)guì xìng
亦作“ 贵倖 ”。
(1).位尊且受君王宠信。《战国策·楚策四》:“ 园 女弟承间説 春申君 曰:‘ 楚王 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晋书·王雅传》:“ 雅 既贵倖,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 清 梅曾亮 《晁错论》:“今以受特知、蒙贵幸无比者,入一人之言,衣朝衣,斩东市,目不得反顾,足不得旋踵。”
(2).指位尊且受君王宠信的人。《后汉书·陈忠传》:“臣下轻慢,贵倖擅权。”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 晁错 、 贾谊 ﹞又同被功臣贵幸所譖毁。”
(3).谓以侥幸为贵。 唐 高参 《汉高祖伪游云梦议》:“圣人贵正不贵幸,与律不与臧。” ——《漢語大詞典》
(1).位尊且受君王宠信。《战国策·楚策四》:“ 园 女弟承间説 春申君 曰:‘ 楚王 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晋书·王雅传》:“ 雅 既贵倖,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 清 梅曾亮 《晁错论》:“今以受特知、蒙贵幸无比者,入一人之言,衣朝衣,斩东市,目不得反顾,足不得旋踵。”
(2).指位尊且受君王宠信的人。《后汉书·陈忠传》:“臣下轻慢,贵倖擅权。”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 晁错 、 贾谊 ﹞又同被功臣贵幸所譖毁。”
(3).谓以侥幸为贵。 唐 高参 《汉高祖伪游云梦议》:“圣人贵正不贵幸,与律不与臧。” ——《漢語大詞典》
玉烛(玉燭)yù zhú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漢語大詞典》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漢語大詞典》
歌调(歌調)gē diào
歌曲的调子。 唐 岑参 《与赵歌儿》诗:“ 秦州 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 濮阳 女。” 唐 薛能 《赠解诗歌人》诗:“同有诗情自合亲,不须歌调更含嚬。”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河东节,意即河东腔,犹 中国 之所谓‘昆腔’,乃 日本 一地方的歌调。”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名-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 連同。如:「和衣而眠」。
-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動-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形-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連- 之語音。
和 [ hú ]
動-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動-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