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畔。

胡寅宋代〕《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

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何人能了上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潇洒。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畔。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无无一点尘。
携庵南北东南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邻僧无赖侵疆何似古人

邻僧(邻僧)
陆游诗岂惟饥索邻僧米真是寒无坐客毡  ——《韵府拾遗 蒸韵》
无赖(無賴)wú lài
(1).没有才干;不中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问 上林 尉诸禽兽簿。十餘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文帝 曰:‘吏不当若是耶?尉无赖!’”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才无可恃。”《通典·选举六》:“有文无赖者计日可升,有用无文者终身不进。”
(2).指撒泼放刁等恶劣的行为。《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休祐 平生,狼抗无赖。”《新五代史·梁文惠皇后王氏传》:“ 太祖 壮而无赖,县中皆厌苦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潘华 益无顾忌,日逐与无赖小人酒食游戏。”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你要好好走哇?不能再耍无赖啊?”
(3).指无赖子,无赖汉。《晋书·卞壸传》:“ 峻 拥强兵,多藏无赖。”《隋书·诚节传·陈孝意》:“前郡丞 杨长仁 , 雁门 令 王确 等,并桀黠,为无赖所归。”《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这人叫做 石老鼠 ,是个有名的无赖。”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上虞 同乡会本为无赖所把持,出面索人,又为不佞所御退。”
(4).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汉 焦赣 《易林·泰之丰》:“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滑滑泲泲,使我无赖。”《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彭城 夫人夜之厕,蠆螫其手,呻呼无赖。” 宋 苏轼 《策别二一》:“彼皆知其不过十年而復为平民,则自爱其身,而重犯法,不至於叫呼无赖,以自弃於凶人。” 明 归有光 《上总制书》:“况兵燹之餘,继以亢旱,岁计无赖。”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若以纳税定选权……北方如 陕西 、 甘肃 ,益以销鑠,而东三省与 新疆 尤无赖。”
(5).无聊。谓多事而使人讨厌的。 南朝 陈 徐陵 《乌栖曲》之二:“惟憎无赖 汝南 鸡,天河未落犹争啼。” 宋 陆游 《雨中作》诗:“多情幽草沿墙緑,无赖羣蛙绕舍鸣。” 清 唐孙华 《和友人惜别》之一:“怪底春风正无赖,吹将柳絮落天涯。”
(6).指似憎而实爱。含亲昵意。 唐 段成式 《折杨柳》诗之四:“长恨早梅无赖极,先将春色出前林。” 宋 辛弃疾 《浣溪沙》词:“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7).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意我覊愁正无赖,欲以此事相夸招。” 明 孟称舜 《死里逃生》第二出:“甚情怀,睡起思无赖,日转纱牕外。” 清 金人瑞 《塞北今朝》诗:“ 江 南士女却无赖,正对落花春昼长。”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1.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2.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1.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2.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1.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2.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侵疆 qīn jiāng
侵夺之地。 汉 扬雄 《法言·寡见》:“ 孔子 用於 鲁 , 齐 人章章,归其侵疆。” 明 宋濂 《育王山广利禅寺涂田记》:“寺之长老 普济禪师光公 ,既为正其侵疆,復谋买田以助之。”  ——《漢語大詞典》
何似 hé sì
(1).如何;怎样。《北史·崔伯谦传》:“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张九龄 《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将疗,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么样。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二:“何似 章华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和前韵》词:“妃子将军瞋未已,问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鹃劝!”
(3).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怀》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5).什么。 许地山 《命命鸟》:“佛问 摩邓 曰:‘女爱 阿难 何似?’女言:‘我爱 阿难 眼;爱 阿难 鼻;爱 阿难 耳;爱 阿难 声音;爱 阿难 行步。’”  ——《漢語大詞典》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畔 pàn《國語辭典》

畔 [ pàn ]

  1. 田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2. 边侧、旁侧。如:「湖畔」、「枕畔」、「桥畔」。《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1. 违背、背叛。《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及闻汉王并关中,而齐、梁畔之,羽大怒。」同「叛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