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行路 xíng lù
(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如此 rú cǐ
这样。《礼记·乐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驍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漢語大詞典》
争如 zhēng rú
(1).怎么比得上。 前蜀 韦庄 《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龙虎未能争社稷,争如两个上将军?”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争如我盖间茅屋临幽涧,披片麻衣坐法坛?”
(2).犹怎奈。 唐 骆浚 《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诗:“争如燕雀偏巢此,却是鸳鸯不得栖。”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
(3).犹不如。 宋 辛弃疾 《婆罗门引》词:“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譬如往日害相思,争如今夜悬梁自尽,也胜他时憔悴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玄德 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 曹瞒 。” 清 丁澎 《见燕》诗:“相期定似逢寒食,乍见争如説故乡。” ——《漢語大詞典》
(2).犹怎奈。 唐 骆浚 《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诗:“争如燕雀偏巢此,却是鸳鸯不得栖。”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
(3).犹不如。 宋 辛弃疾 《婆罗门引》词:“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譬如往日害相思,争如今夜悬梁自尽,也胜他时憔悴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玄德 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 曹瞒 。” 清 丁澎 《见燕》诗:“相期定似逢寒食,乍见争如説故乡。” ——《漢語大詞典》
野处(野處)yě chǔ
(1).栖息野外。指上古时期人们学会构建房屋之前的居住方式。《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清 唐甄 《潜书·抑尊》:“﹝ 尧 舜 ﹞虽贵为天子,制御海内,其甘菲食,暖粗衣,就好辟恶,无异于野处也。”
(2).指在乡野居住。《国语·齐语》:“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卫文公 东徙渡 河 ,野处 曹邑 。” 清 刘体仁 《寄阮亭司理》诗:“野处寡新友,良辰多远情。” ——《漢語大詞典》
(2).指在乡野居住。《国语·齐语》:“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卫文公 东徙渡 河 ,野处 曹邑 。” 清 刘体仁 《寄阮亭司理》诗:“野处寡新友,良辰多远情。”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