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上人手持隐静书,示我刊成送行句。
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
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证此心归宿处。
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颍悟。
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
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
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
上人此意似可嘉,止是出家儿调度。
老师若也可其言,不应忘却来时路。
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
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证此心归宿处。
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颍悟。
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
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
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
上人此意似可嘉,止是出家儿调度。
老师若也可其言,不应忘却来时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飘忽(飄忽)piāo hū
(1).迅疾貌;轻快貌。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云转飘曶。” 李善 注:“曶,与‘忽’同。” 刘良 注:“飘忽,轻疾貌也。” 宋 李纲 《论福建海寇札子》:“以水夫驾舟,以官军施放弩弓火药,虽贼櫂飘忽,可以追逐掩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
(2).指光阴迅速消逝或时间短暂。《文选·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 注引《思玄赋》:“辰倏忽其不再。” 宋 王安石 《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诗:“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伯乃送仲出,飘忽间已抵家门。”
(3).指变化莫测。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二:“遽为重壤去,凄断十年邻。物理真飘忽,家声正隐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 阿Q 太飘忽,或怨 邹七嫂 不上紧。”
(4).指踪迹不定,行动不可捉摸。《明史·花茂传》:“ 东莞 、 笋冈 诸县逋逃蜑户,附居海岛……飘忽不常,难於讯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 阮光平 父子﹞乃招濒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餉,夏至秋归,踪跡飘忽,大为患 粤 地。”
(5).指生活动荡飘泊。 唐 庾抱 《别蔡参军》诗:“人世多飘忽,沟水易西东。” 金 元好问 《老树》诗:“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6).飘扬。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及众役叩首门外,惟闻乐音繚绕,香气氤氲,飘忽不断而已。”
(7).隐约不清。 清 沈星炜 《洞仙歌》词:“盈盈照水,又一花初发,澹著春痕半飘忽。” 冰心 《到青龙桥去》:“乱山中的城头上,暗淡飘忽的日光下,迎风独立。” ——《漢語大詞典》
(2).指光阴迅速消逝或时间短暂。《文选·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 注引《思玄赋》:“辰倏忽其不再。” 宋 王安石 《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诗:“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伯乃送仲出,飘忽间已抵家门。”
(3).指变化莫测。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二:“遽为重壤去,凄断十年邻。物理真飘忽,家声正隐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 阿Q 太飘忽,或怨 邹七嫂 不上紧。”
(4).指踪迹不定,行动不可捉摸。《明史·花茂传》:“ 东莞 、 笋冈 诸县逋逃蜑户,附居海岛……飘忽不常,难於讯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 阮光平 父子﹞乃招濒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餉,夏至秋归,踪跡飘忽,大为患 粤 地。”
(5).指生活动荡飘泊。 唐 庾抱 《别蔡参军》诗:“人世多飘忽,沟水易西东。” 金 元好问 《老树》诗:“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6).飘扬。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及众役叩首门外,惟闻乐音繚绕,香气氤氲,飘忽不断而已。”
(7).隐约不清。 清 沈星炜 《洞仙歌》词:“盈盈照水,又一花初发,澹著春痕半飘忽。” 冰心 《到青龙桥去》:“乱山中的城头上,暗淡飘忽的日光下,迎风独立。” ——《漢語大詞典》
如云(如雲)rú yún
(1).形容盛多。《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毛 传:“如云,众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唐 白居易 《轻肥》诗:“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2).发美长貌。《诗·鄘风·君子偕老》:“鬒髮如云,不屑髢也。” 毛 传:“如云,言美长也。”
(3).比喻德化广大。《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司马贞 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穀之仰膏雨也。” ——《漢語大詞典》
(2).发美长貌。《诗·鄘风·君子偕老》:“鬒髮如云,不屑髢也。” 毛 传:“如云,言美长也。”
(3).比喻德化广大。《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司马贞 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穀之仰膏雨也。” ——《漢語大詞典》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隐静(隱静)yǐn jìng
犹言隐居不仕。《三国志·蜀志·杜微传论》:“ 杜微 脩身隐静,不役当世。”《梁书·文学传下·伏挺》:“ 挺 少有盛名,又善处当世,朝中势素,多与交游,故不能久事隐静。” ——《漢語大詞典》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