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岂浪语,渺茫那可期。
昔年两岸柳,逢春正依依。
扁舟转河曲,风光随处宜。
弹指岁云何,秋风橘柚垂。
折腰得斗粟,未救臣朔饥。
儒宫一何有,惜哉壮观隳。
采采池中芹,乱葑迷涟漪。
萧条住槐市,庭空蔓草滋。
丹雘堕煨烬,草木含疮痍。
永怀千古人,杂佩思报之。
我乃但便腹,未免儿辈嗤。
斯辰况多艰,每怀废晨炊。
畴昔请长缨,唾手平龟兹。
西略收咸京,北伐空鲜卑。
坐令王室尊,国风无黍离。
力微不办此,千愁锁修眉。
承惠谢微官,一室投荒陂。
吴山险可攀,吴水清可窥。
胜概苦邀予,投绂今去迟。
王孙定伟器,尺璧无纤疵。
顶枯棋屡贾勇,佳篇仍致师。
一日不会面,悠悠勤我思。
大轴插牙签,细字攻毛锥。
朝廷罗群公,如君沧海遗。
勿学贫贱交,自比山林姿。
誓将友麋鹿,终焉寄锄犁。
况君秀眉宇,异世元紫芝。
新诗落我前,醉眼眩珠玑。
言多意无他,恋恋新相和。
男儿各行役,盍簪宁无时。
期君在岁寒,素心无自违。
君看千年柏,岂惮霜雪欺。
慎勿倚市门,美货当自怡。
怀璧忌暗投,按剑古所悲。
吴门三年淹,冲天在一飞。
征涂加餐饭,秋晚多寒晖。
求仙岂浪语,渺茫那可期。
行行快著鞭,献纳黄金扉。
勿作儿女别,泪下如绠縻。
我方戒多语,念念知昨非。
恨无锦绣段,酬君黄绢辞。
扁舟转河曲,风光随处宜。
弹指岁云何,秋风橘柚垂。
折腰得斗粟,未救臣朔饥。
儒宫一何有,惜哉壮观隳。
采采池中芹,乱葑迷涟漪。
萧条住槐市,庭空蔓草滋。
丹雘堕煨烬,草木含疮痍。
永怀千古人,杂佩思报之。
我乃但便腹,未免儿辈嗤。
斯辰况多艰,每怀废晨炊。
畴昔请长缨,唾手平龟兹。
西略收咸京,北伐空鲜卑。
坐令王室尊,国风无黍离。
力微不办此,千愁锁修眉。
承惠谢微官,一室投荒陂。
吴山险可攀,吴水清可窥。
胜概苦邀予,投绂今去迟。
王孙定伟器,尺璧无纤疵。
顶枯棋屡贾勇,佳篇仍致师。
一日不会面,悠悠勤我思。
大轴插牙签,细字攻毛锥。
朝廷罗群公,如君沧海遗。
勿学贫贱交,自比山林姿。
誓将友麋鹿,终焉寄锄犁。
况君秀眉宇,异世元紫芝。
新诗落我前,醉眼眩珠玑。
言多意无他,恋恋新相和。
男儿各行役,盍簪宁无时。
期君在岁寒,素心无自违。
君看千年柏,岂惮霜雪欺。
慎勿倚市门,美货当自怡。
怀璧忌暗投,按剑古所悲。
吴门三年淹,冲天在一飞。
征涂加餐饭,秋晚多寒晖。
求仙岂浪语,渺茫那可期。
行行快著鞭,献纳黄金扉。
勿作儿女别,泪下如绠縻。
我方戒多语,念念知昨非。
恨无锦绣段,酬君黄绢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求仙 qiú xiān
(1).谓以服药、辟谷、修炼等方法,求得长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文选·张衡〈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李善 注引《三辅故事》:“ 武帝 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 三国 魏 夏侯湛 《抵疑》:“ 接舆 佯狂以蔽身, 梅福 弃家以求仙。” 唐 李白 《题雍兵崔明府丹灶》诗:“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狐﹞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
(2).访求仙人。《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那山上乃是仙家藏真修炼之处……那些求仙问福的,虽有许多,也俱在彼静心守候。” ——《漢語大詞典》
(2).访求仙人。《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那山上乃是仙家藏真修炼之处……那些求仙问福的,虽有许多,也俱在彼静心守候。”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浪语(浪語)làng yǔ
(1).妄说;乱说。《隋书·五行志上》:“ 大业 中童謡曰:‘桃李子,鸿鵠遶 阳山 ,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 宋 杨万里 《酌惠山泉瀹茶》诗:“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 清 曹寅 《送施浔江方伯之任湖南》诗:“酒热一时浑浪语,旌麾果喜见前騶。”
(2).空话;不切实际的话。 唐 李邕 《国清寺碑》:“目有书传,耳无浪语。”《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 清 洪升 《长生殿·得信》:“问音由,佳人果有佳音否?莫为我淹煎把浪语诌。”
(3).淫荡的话。《红楼梦》第二一回:“ 贾璉 此时恨不得化在他身上,那媳妇故作浪语。” ——《漢語大詞典》
(2).空话;不切实际的话。 唐 李邕 《国清寺碑》:“目有书传,耳无浪语。”《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 清 洪升 《长生殿·得信》:“问音由,佳人果有佳音否?莫为我淹煎把浪语诌。”
(3).淫荡的话。《红楼梦》第二一回:“ 贾璉 此时恨不得化在他身上,那媳妇故作浪语。” ——《漢語大詞典》
渺茫 miǎo máng
(1).辽阔貌。 唐 殷尧藩 《送客游吴》诗:“ 吴国 水中央,波涛白渺茫。”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平湖湾坞烟渺茫,树石珍怪花草香,幽处往往闻笙簧。” 明 归有光 《沧浪亭记》:“尝登 姑苏 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 草明 《乘风破浪》五:“渺茫的顶空上罩着碧蓝的天幕,它蓝的那么柔和。”
(2).模糊不清。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天和树色蔼苍苍,霞重嵐深路渺茫。”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谢邱之讼》:“姓氏渺茫,无可考订。”
(3).虚妄无凭。指不可信。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毛君 云:其妻病,道人为灸屋柱十餘壮,脱然愈。方欲谢之,不意其去也。世或疑神仙,以为渺茫,岂不谬哉。”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诚渺茫不足信。”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风水之説,半属渺茫,习俗移人,惑於此者,虽明达往往为所摇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这和系出 陶唐氏 的渺茫传说不同,而在大体上是有历史根据的。”
(4).难以预期;没有把握。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游 杭 之举,恐怕渺茫。”
(5).空虚。 老舍 《骆驼祥子》三:“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她一面想着,一面就觉得她的心空荡起来。这是奇怪的!她从来没有像这样的感到渺茫过。” ——《漢語大詞典》
(2).模糊不清。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天和树色蔼苍苍,霞重嵐深路渺茫。”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谢邱之讼》:“姓氏渺茫,无可考订。”
(3).虚妄无凭。指不可信。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毛君 云:其妻病,道人为灸屋柱十餘壮,脱然愈。方欲谢之,不意其去也。世或疑神仙,以为渺茫,岂不谬哉。”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诚渺茫不足信。”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风水之説,半属渺茫,习俗移人,惑於此者,虽明达往往为所摇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这和系出 陶唐氏 的渺茫传说不同,而在大体上是有历史根据的。”
(4).难以预期;没有把握。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游 杭 之举,恐怕渺茫。”
(5).空虚。 老舍 《骆驼祥子》三:“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她一面想着,一面就觉得她的心空荡起来。这是奇怪的!她从来没有像这样的感到渺茫过。” ——《漢語大詞典》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形-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代-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代-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名-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动-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代-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动-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 美好的。如:「可人儿」。
-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 参见「可汗 」条。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