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君家沧海宾初日,我戍衡山俯夕阳。

王之望宋代〕《吴明可寄诗次韵为答

两地相望百舍强,相思空结九回肠。
君家沧海宾初日,我戍衡山俯夕阳。
情话何当倾肺腑,倦游聊复信行藏。
求田问舍真长策,捧檄荣亲道更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君家沧海初日衡山夕阳

君家 jūn jiā
(1).敬词。犹贵府,您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南史·颜延之传》:“﹝ 颜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2).敬称对方。犹您。《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儕侣问来因。”  ——《漢語大詞典》
沧海(滄海)cāng hǎi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宾 ( 賓 ) bīn
宾 [ bīn ]
  1. 客人:~客。来~。~馆。~主。贵~。~至如归。
  2. 同“傧”,傧相。
  3. 服从,归顺:~服。~附。
  4. 姓。
初日 chū rì
刚升起的太阳。 南朝 梁 何逊 《晓发》诗:“早霞丽初日,清风消薄雾。” 唐 虞世南 《初晴应教》诗:“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初日上,征尘起。”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戍 shù《國語辭典》

戍 [ shù ]

  1. 以兵卒防守边疆。如:「戍守」。《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 守卫的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宋·陆游〈悲秋〉诗八首之一:「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2. 军队驻守的营房。《晋书·卷七三·庾亮传》:「其谢尚、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唐·元结〈欸乃曲〉五首之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衡山 héng shān
(1).山名。一名 岣嵝山 ,又名 霍山 ,古称 南岳 ,为五岳之一。位于 湖南 中部,有七十二峰,以 祝融 、 天柱 、 芙蓉 、 紫盖 、 石廪 五峰为最著。 祝融峰 海拔一二九○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为旅游休养胜地。相传 舜 南巡和 禹 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南岳祀典,除 汉武帝 迁祀 安徽 潜山 外,均在此山。
(2).山名。《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克 鳩兹 ,至于 衡山 。” 杜预 注:“ 衡山 ,在 吴兴 乌程县 南。” 杨伯峻 注:“ 衡山 ,亦 吴 地, 高士奇 《地名考略》则谓为 当涂县 东北六十里之 横山 。”
(3).山名。北极之山。《吕氏春秋·求人》:“北至 人正 之国, 夏海 之穷, 衡山 之上。” 高诱 注:“ 衡山 者,北极之山也。”  ——《漢語大詞典》
俯 fǔ《國語辭典》

俯 [ fǔ ]

  1. 低头、低下。与「仰」相对。《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 旧时公文书信中请求允许的谦辞。如:「俯允」、「俯念」。
夕阳(夕陽)xī yáng
(1).指山的西面。《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 豳 居允荒。” 毛 传:“山西曰夕阳。”《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阳。 晋 庾阐 《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侠五义》第二回:“正遇着深秋景况,夕阳在山之时。”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 戚叩落亚 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
(3).比喻晚年。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李周翰 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唐 白居易 《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