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
柳宗元〔唐代〕《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须臾力尽道渴死,
狐鼠蜂蚁争噬吞。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睢盱大志少成遂,
坐使儿女相悲怜。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深林土翦十取一,
百牛连鞅摧双辕。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馀毫末不见保,躝跞涧壑何当存。群材未成质已夭,
突兀gE豁空岩峦。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蟠龙吐耀虎喙张,
熊蹲豹掷争低昂。攒峦丛崿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
美人四向回明珰,雪山冰谷晞太阳。星躔奔走不得止,
奄忽双燕栖虹梁。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须臾力尽道渴死,
狐鼠蜂蚁争噬吞。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睢盱大志少成遂,
坐使儿女相悲怜。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深林土翦十取一,
百牛连鞅摧双辕。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馀毫末不见保,躝跞涧壑何当存。群材未成质已夭,
突兀gE豁空岩峦。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蟠龙吐耀虎喙张,
熊蹲豹掷争低昂。攒峦丛崿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
美人四向回明珰,雪山冰谷晞太阳。星躔奔走不得止,
奄忽双燕栖虹梁。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盛时(盛時)shèng shí
(1).犹盛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 周 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无贤不肖皆乐立名於世。而 伯通 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宋 梅尧臣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去为 仲尼 嘆,出为盛时祥。” 明 陈子龙 《对酒》诗:“对酒歌盛时,天下方大治。”
(2).犹盛年。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漢語大詞典》
(2).犹盛年。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漢語大詞典》
一去
唐 崔颢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唐 李商隐 圣女祠 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 一去仙居似转蓬,再经花谢倚春丛。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四十六 海上桃花千树开,麻姑一去不知来。 ——《骈字类编》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唐 李商隐 圣女祠 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 一去仙居似转蓬,再经花谢倚春丛。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四十六 海上桃花千树开,麻姑一去不知来。 ——《骈字类编》
贵 ( 貴 ) guì
贵 [ guì ]
- 价钱高,与“贱”相对:~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如油。
- 指地位高:~族。~戚。~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
-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国。~庚(请问别人年龄)。~姓。~干(gàn )(问人要做什么)。
- 特别好的,重要的:~重(zhòng )。珍~。尊~。民为~。
- 值得看重,重视:可~。
- 指中国贵州省:云~高原。
- 姓。
反 fǎn《國語辭典》
反 [ fǎn ]
动- 翻转。《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回来。《战国策·卫策》:「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通「返」。
- 归还、退还。《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通「返」。
- 背叛。《国语·周语下》:「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
- 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 反切。如:「东,德红反。」
- 相反。《汉书·卷三五·吴王濞传》:「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
- 反而。《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反 [ fàn ]
- 参见「反反 」条。
反 [ fān ]
名- 翻案。如:「平反」。
贱 ( 賤 ) jiàn
贱 [ jiàn ]
- 价钱低,与“贵”相对:~卖。~价。
- 旧时指地位卑下:~民。贫~。卑~。微~。
- 谦辞,旧称与自己有关的:~姓。~躯。~内(妻子)。
- 骂人的话:~人。
- 指撒娇或不尊重、不知好歹:这孩子又和妈~。犯~。
- 轻视:“常人贵远~近,向声背实”。
桃笙 táo shēng
桃枝竹编的竹席。《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 刘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吴 人谓簟为笙。”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桃笙》:“ 柳子厚 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閲《方言》: 宋 魏 之间,簟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 清 唐孙华 《夏日杂诗》之七:“竹榻当牕置,桃笙就地铺。”参见“ 桃枝竹 ”。 ——《漢語大詞典》
葵扇 kuí shàn
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俗称芭蕉扇。《晋书·谢安传》:“有蒲葵扇五万。” 唐 白居易 《游丰乐招提佛光三寺》诗:“竹鞋葵扇白綃巾,林野为家云是身。” 宋 范成大 《嘲蚊》诗:“驱以葵扇风,薰以艾烟湿。”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动-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 美好的。如:「可人儿」。
-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 参见「可汗 」条。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