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小人心里藏奔湍。

齐己唐代〕《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

行路难,君好看,惊波不在黤黮间,
小人心里藏奔湍。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
未似是非唇舌危,暗中潜毁平人骨。君不见楚灵均,
千古沉冤湘水滨。又不见李太白,一朝却作江南客。
下浸与高盘,不为行路难。是非真险恶,翻覆作峰峦。
漆愧同时黑,朱惭巧处丹。令人畏相识,欲画白云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小人心里奔湍

小人 xiǎo rén
(1).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弘义让以勗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燕 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僕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 明 许时泉 《写风情》:“小人是 杜司空 衙中差人。”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王孙》:“ 王 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復病哮喘,託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 刘备 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
(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5).识见浅狭的人。《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 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舆夫力倦,且苦腹馁。 啟新 出所携莲子与舆夫各一,曰:‘聊以止飢。’舆夫微笑,盖笑其所与之少也。而 啟新 误以为舆夫得莲子故喜,即曰:‘汝辈真小人,顷者色甚苦,得一莲便笑矣。’”
(6).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姦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頽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7).特指小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
(8).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 集注:“此小人亦谓僕隶下人也。”
(9).小孩子。《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説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説是小孩子话。” 刘半农 《拟儿歌--小猪落地》:“‘小猪落地三升糠’,小人落地无抵扛!”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
(10).引申为小一辈的人。 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三章:“可你们看看,这是俺公公婆婆给俺们小人吃的吃食。”
(11).身材短小的人。《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朱衣玄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
(12).下等的酒。 唐 杜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觴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灰觴醉人者为小人。”  ——《漢語大詞典》
心里(心裏)xīn lǐ
(1).胸膛里面。如:心里感到不舒服。
(2).思想里;头脑里。《北史·突厥传》:“帝享之, 处罗 稽首谢曰:‘臣总西面诸蕃,不得早来朝拜,今参见迟晚,罪责极深。臣心里悚惧,不能尽道。’”《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玉格 这话很是;我也这个意思。这些话我心里也有,就是不能像他説的这么文诌诌的。”
(3).犹心中。 巴金 《家》十三:“老太爷看见眼前许多兴奋的发红的脸,听见搳拳行令的欢笑声,心里更快活。”  ——《漢語大詞典》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奔湍 bēn tuān
急速的水流。 唐 杜甫 《营屋》诗:“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 清 吴伟业 《松山哀》诗:“十三万兵同日死, 浑河 流血增奔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