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逾剑阁。
阁道岧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知行路难。苍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中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谁何。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识,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望日想长安。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尽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逾剑阁。
阁道岧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知行路难。苍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中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谁何。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识,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望日想长安。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尽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玉关(玉關)yù guān
(1).即 玉门关 。 北周 庾信 《竹杖赋》:“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李白 《王昭君》诗之一:“一上 玉关 道,天涯去不归。” 金 元好问 《送李参军北上》诗:“生男莫作 班定远 ,万里驰书望 玉关 。” 清 纳兰性德 《天仙子》词:“古釵封寄 玉关 秋,天咫尺,人南北。”参见“ 玉门关 ”。
(2).门闩的美称。
(3).借指宫门。 唐 许玫 《题雁塔》诗:“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辞官辞婚不准》:“只见那 建章宫 、 甘泉宫 、 未央宫 ……重重迭迭,万万千千,尽开了玉关金锁。” ——《漢語大詞典》
(2).门闩的美称。
(3).借指宫门。 唐 许玫 《题雁塔》诗:“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辞官辞婚不准》:“只见那 建章宫 、 甘泉宫 、 未央宫 ……重重迭迭,万万千千,尽开了玉关金锁。” ——《漢語大詞典》
尘色(塵色)chén sè
(1).尘土色。 唐 骆宾王 《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之二:“君不见 玉关 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 长城 。” 宋 杨万里 《玉山道中》诗:“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2).指尘世。 唐 吕岩 《苏幙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 ——《漢語大詞典》
(2).指尘世。 唐 吕岩 《苏幙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 ——《漢語大詞典》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形-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 姓。如元代有暗伯。
-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边亭(邊亭)biān tíng
(1).边地的亭。亭是 秦 汉 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 汉 贾谊 《新书·退让》:“ 梁 之边亭与 楚 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 之边亭劬力而数灌,其瓜美。”
(2).边地的驿亭。 唐 陈子昂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诗:“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3).边地的亭燧、亭障。《后汉书·铫期王霸等传论》:“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貊 数级於郊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 晋 张载 《杂诗》之七:“长鋏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 咸阳 。” 唐 贺朝 《从军行》:“烽沉灶灭静边亭,海晏山空肃已寧。”
(4).泛指边疆。《旧唐书·东夷传·百济》:“比夫流血边亭,积尸疆埸,耕织并废,士女无聊,岂可同年而语矣。” 唐 王晙 《谢追赴大礼表》:“今长 河 始冰,大漠初雪,边亭有贼,今正其时。” ——《漢語大詞典》
(2).边地的驿亭。 唐 陈子昂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诗:“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3).边地的亭燧、亭障。《后汉书·铫期王霸等传论》:“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貊 数级於郊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 晋 张载 《杂诗》之七:“长鋏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 咸阳 。” 唐 贺朝 《从军行》:“烽沉灶灭静边亭,海晏山空肃已寧。”
(4).泛指边疆。《旧唐书·东夷传·百济》:“比夫流血边亭,积尸疆埸,耕织并废,士女无聊,岂可同年而语矣。” 唐 王晙 《谢追赴大礼表》:“今长 河 始冰,大漠初雪,边亭有贼,今正其时。” ——《漢語大詞典》
铜鞮(銅鞮)tóng dī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漢語大詞典》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漢語大詞典》
杂虏(雜虜)zá lǔ
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其在 并州 ,名为骄豪。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 ——《漢語大詞典》
寇 kòu《國語辭典》
寇 [ kòu ]
名- 盗匪,或指外来的入侵者。如:「贼寇」、「草寇」、「敌寇」、「流寇」、「倭寇」、「穷寇莫追」。唐·杜甫〈登楼〉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明·侯方域〈宁南侯传〉:「是时秦寇入豫,良玉当往勦,见司徒公。」
- 姓。如北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
- 侵犯、掠夺。如:「入寇」、「寇边」。《书经·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
长城(長城)cháng chéng
(1).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载有“ 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 、 楚 、 魏 、 燕 、 赵 、 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赵 、 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 ,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 、 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 ,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 、 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 、 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 ,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