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魏 wèi《國語辭典》
魏 [ wèi ]
名- 国名。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 朝代名:➊ (西元220~265)三国之一。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有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➋ 参见「[[后魏]]」条。
- 姓。宋代有魏文翁。
魏 [ wéi ]
形- 高大的样子。《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 姓。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形-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强盛 qiáng shèng
亦作“彊盛”。
(1).强大兴盛。《史记·匈奴列传》:“ 冒突 既立,是时 东胡 彊盛,闻 冒突 杀父自立,乃使使谓 冒突 ,欲得 头曼 时有千里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时 戎吴 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新五代史·唐臣传·李严》:“又闻 契丹 日益彊盛,大国其可无虑乎?” 柔石 《二月》五:“ 中国 不久就可以强盛起来。”
(2).谓青壮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那公子青春正当强盛,衙门独处无聊。” 明 唐顺之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
(3).犹强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股阳疽》:“俟胃口强盛,仍服十全大补汤。” ——《漢語大詞典》
(1).强大兴盛。《史记·匈奴列传》:“ 冒突 既立,是时 东胡 彊盛,闻 冒突 杀父自立,乃使使谓 冒突 ,欲得 头曼 时有千里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时 戎吴 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新五代史·唐臣传·李严》:“又闻 契丹 日益彊盛,大国其可无虑乎?” 柔石 《二月》五:“ 中国 不久就可以强盛起来。”
(2).谓青壮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那公子青春正当强盛,衙门独处无聊。” 明 唐顺之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
(3).犹强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股阳疽》:“俟胃口强盛,仍服十全大补汤。” ——《漢語大詞典》
宫中(宫中)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唐 戴叔伦 白苧词 馆娃宫中露华冷,月落啼鸦散金井。
唐 王建 织锦曲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
唐 王建 赠郭将军 天下表章经院过,宫中语笑隔墙闻。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骈字类编》
唐 戴叔伦 白苧词 馆娃宫中露华冷,月落啼鸦散金井。
唐 王建 织锦曲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
唐 王建 赠郭将军 天下表章经院过,宫中语笑隔墙闻。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骈字类编》
金玉 jīn yù
(1).黄金与珠玉。珍宝的通称。《左传·襄公五年》:“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唐 杜甫 《黄河》诗之二:“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2).比喻珍贵和美好。《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玉娇梨》第八回:“ 白公 説道:‘昨承佳句见投,真是字字金玉,玩之不忍释手。’”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珍贵和美好。《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玉娇梨》第八回:“ 白公 説道:‘昨承佳句见投,真是字字金玉,玩之不忍释手。’”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