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阙 ( 闕 ) quē/què
阙 [ quē ]
-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疑。
- 过错:~失。
- 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
-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 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边厢(邊廂)biān xiāng
亦作“ 边厢 ”。
(1).旁边;附近。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那 龙且 在边厢,又攛上几句。”《水浒传》第五八回:“ 呼延灼 奋力赶到前面几株枯树边厢, 宋江 、 吴用 、 花荣 三个齐齐的勒住马。” 明 冯梦龙 《风流梦·魂游情感》:“只在这边厢侧近,为甚不唱出可人名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在这边厢读书,老和尚在那边打坐,每晚要到三更天。”
(2).侧厢;厢房。 茅盾 《冥屋》:“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 ——《漢語大詞典》
(1).旁边;附近。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那 龙且 在边厢,又攛上几句。”《水浒传》第五八回:“ 呼延灼 奋力赶到前面几株枯树边厢, 宋江 、 吴用 、 花荣 三个齐齐的勒住马。” 明 冯梦龙 《风流梦·魂游情感》:“只在这边厢侧近,为甚不唱出可人名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在这边厢读书,老和尚在那边打坐,每晚要到三更天。”
(2).侧厢;厢房。 茅盾 《冥屋》:“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豁 huō/huò/huá《國語辭典》
豁 [ huō ]
动- 割裂、裂开。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拼、舍弃、牺牲。如:「豁出生命」、「豁著命干」。
- 残缺、缺损。如:「豁嘴」、「豁唇子」。
豁 [ hè ]
- 参见「豁亮 」条。
豁 [ huò ]
名- 通敞的山谷。《说文解字·谷部》:「豁,通谷也。」
- 舒张、舒展。宋·陆游〈暮秋遣兴〉诗:「如虹壮气终难豁,安得云涛万里舟。」《资治通鉴·卷二八○·后晋纪一·高祖天福元年》:「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 」
- 排遣、发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水浒传·第五七回》:「先杀你这个秃驴,豁我心中怒气。」
- 免除。如:「豁免粮捐」、「豁免罪犯」。
- 不顾、舍弃。如:「豁出性命」。
- 开朗、宽敞。《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再进数步,渐向此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薨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 开通、开阔。如:「豁达」、「豁然」。《史记·卷八·高袓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 很快、一下子。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每常我听得绰的说个女婿,我早豁的离了坐位。」
豁 [ huá ]
- 参见「豁拳 」条。
中间(中間)zhōng jiān
(1).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 安福 彭仲庄 ,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个 ( 個 ) gè/gě《國語辭典》
- 「個 」的異體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