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撺断著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著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张可久元代〕《【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

别怀

人生最苦别离,柳系柔肠,山敛愁眉。金缕歌残,青衫泪湿,锦字来迟。留客醉鱼肥酒美,送春行莺老花飞。此恨谁知?今夜相思,何日归期?

幽居

红尘不到山家,羸得清闲,当了繁华。画列青山,茵铺细草,鼓奏鸣蛙。杨柳村中卖瓜。蒺藜沙上看花。生计无多,陶令琴书,杜曲桑麻。

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情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夜景

小红楼独倚新妆,曲角阑干,嫩绿池塘。雨洗花梢,风梳柳影,月荡荷香。绣枕上双飞凤凰,翠蓬边一只鸳鸯。对景情伤。今夜新凉,何处才郎?

金华山看瀑泉

碧桃花流出人间,一派冰泉,飞下仙山。银阙峨峨,琼田漠漠,玉珮珊珊。朝素月鸾鹤夜阑,拱香云龙虎秋坛。人倚高寒,字字珠玑,点点琅玕。

别情

倒金杯檀口娇羞,春柳垂腰,秋水凝眸。满意温存,通身旖旎,彻胆风流。秋千院同携玉手,琵琶亭催解兰舟。无计相留,别后新词,总是离愁。

晚春送别

借旗亭仙子逢迎,舞态飞琼,歌韵流莺。红线幽欢,乌丝小字,金缕新声。留过客江山有灵,废残春风雨无情。花落闲庭,柳暗空城。今夜离别,后日清明。

和疏斋学土韵

爱疏仙不放春闲,坐玉树词林,镜海仙山。花老南枝,雪深西圃,人倚东阑。煨芋人吟翁正懒,出蓝关迁客当寒。绿酒酡颜。银字春葱,彩凤娇鬟。

游太乙宫

华山高与云齐,远却尘埃,睡煞希夷。踏藕童闲,携琴客至,跨鹤人归。鸣玉珮松溪活水,点冰绡竹院枯梅。短策徘徊,醉墨淋漓,老技崔嵬。

游金山寺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秦邮即事

访秦邮暂驻兰桡,浩荡鸥波,缥缈虹桥。白藕翻根,黄芦颤叶,翠柳搴条。照玉女神仙井小,立金人菩萨台高。散策逍遥,酒市歌云,僧院诗巢。

皆春楼

柳依依重屋峨峨,媚景芳研,四序无过。雾暖朱帘,风喧翠槛,露湛金荷。天地德无分物我,花草香总是阳和。乐事如何?明月交辉,白雪扬歌。

湖上饮别

傍垂杨画舫徜徉,一片秋怀,万顷晴光。细草闲鸥、长云小雁,乱苇寒螀。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歌罢沧浪,更引壶觞,送别河梁。

春情

寄春情小字亲描,体态宫蛾,艳冶花妖。映雪香肌,堆云巧鬓,抱月纤腰。嬴女伴一场斗草,指仙翁三度偷桃。羞弄生绡,懒上秋千,笑整金翘。

次酸斋韵

倚阑干不尽兴亡,数九点开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闺思

怕别离真个别离,不得音书,已误芳菲。曲怨金徽,香销翠被,梦断罗帏。湿马蹄残红似泥,接莺巢浓绿成堆。消瘦冰肌,体画蛾眉,直待他归。

别后

一年余凤只鸾孤,枕上嗟吁,镜里清癯。花已飘然,春将暮矣,各未归欤。啼翠霭林间鹧鸪,坠青丝檐外蜘蛛。既在江湖,有便鳞鸿,不寄音书。

酒边分得卿字韵

客留情春更多情,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袅袅亭亭。锦胡洞莺招燕请,玉交枝柳送花迎。不负平生,风月坡仙,诗酒耆卿。

江上次刘时中韵

倚篷窗一笑诗成,远寺昏钟,古渡秋灯。隐隐鸣鼍。嗷嗷旅雁,闪闪飞萤,海树黑风号浪惊,越山青月暗云生。书客飘零,欲泛仙槎,试问君平。

逢天坛子

正吟诗马上逢君,昨暮秦关,今日吴门。绣帽攲风,金鞭拂雪,宝挑靪云。江上花恼人,堤边柳眼窥春。便洗征尘,借问前村,试买芳博。

皆山楼即事

爱楼居四面皆山,图画横陈,步障回还。远村重重,幽花淡淡,小竹珊珊。黄卷掩灯青夜阑,紫箫吹月白凤寒。鹤唳云间,人倚阑干,欲泛仙槎,直扣天关。

次白真人韵

葛花袍纸扇芭蕉,两袖仙风,万古诗豪。富贵劳劳,功名小小,车马朝朝。算只有青山不老,是谁教白发相饶?体负良宵,百斛金波,一曲琼箫。

歌姬施氏

照冰壶秋水芙蕖,姓出西家,名满东吴。鸾镜妆残,霓裳曲破,翠管诗余。娇滴滴眉云眼雨,香馥馥腕玉胸酥。同醉仙都,偷寄银笺,暗解罗襦。

重午席间

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雪卷鸥波,雷轰鼍鼓,电闪龙舟。骄马骤雕弓翠柳,小蛾讴宝髻红榴。醉倚江楼,笑煞湘累,不葬糟丘。

幽居次韵

石帆山下吾庐,秋水纶竿,落日巾车。长啸归欤,梅惊花谢,柳笑眉舒。撺断著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著大肚皮装村酒葫芦。冷落琴书,结好樵渔,是有红尘,不到幽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撺断小丫元宵迓鼓摸索肚皮村酒

撺断(攛斷)cuān duàn
(1).搬弄。 宋 史达祖 《庆清朝》词:“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攛断緑阴成。”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咿呀呀,偏似那织金梭攛断锦机声。” 明 杜山狂 《新水令·桃柳争春》套曲:“似这般桃柳新奇,攛断起多少浪评意。”
(2).怂恿;劝说。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一折:“我,我,我攛断的上了竿;你,你,你掇梯儿着眼看。” 元 曾瑞 《蝶恋花·闺怨》套曲:“旧衣服陡恁宽,好茶饭减多半。添盐添醋人攛断,刚捱了少半椀。”
(3).催逼。 元 张可久 《清江引·春思》曲:“杜鹃几声烟树暖,风雨相攛断。” 明 陈大声 《一枝花·咏月》套曲:“伴著这露儿零,风儿细,攛断死单枕 长门 。”
(4).古代戏曲乐器演奏术语。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一折:“我唱的是《三国志》先饶十大曲,俺娘便‘五代史’续添‘八阳经’。你覻波!比及攛断那唱叫,先索打拍那精神。” 明 朱有燉 《神仙会》第四折:“祝寿声高,鼕鼕地鼓儿攛断好。”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小丫 xiǎo yā
年幼的女儿;小姑娘。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我有你这个‘近邻’,劳工号没到,就摊到劳工,回来小丫也死了。” 曲波 《林海雪原》二三:“ 东北 的群众对小女的爱称是‘小丫’。对!就用‘小丫’。这对她这样一个人人喜欢的小妹妹来说,再合适没有了。”  ——《漢語大詞典》
鬟 huán《國語辭典》

鬟 [ huán ]

  1. 妇女头发挽成中空环形的一种发髻。如:「香鬟」、「双鬟」。北周·庾信〈和咏舞诗〉:「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唐·李白〈久别离〉诗:「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2. 婢女。如:「丫鬟」。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诗:「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
舞 wǔ《國語辭典》

舞 [ wǔ ]

  1.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如:「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1.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2. 耍动、挥动。如:「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 飞扬、飞翔。如:「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4. 卖弄、玩弄。如:「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5.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元宵 yuán xiāo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 元夜 ”、“ 元夕 ”。 唐 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曾有妻 刘氏 素香 ,因三载前元宵夜观灯失去,未知存亡下落。” 清 赵翼 《上元夕毘陵驿前泊舟》诗:“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 巴金 《家》十九:“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
迓鼓 yà gǔ
(1). 宋 元 时民间乐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间效其节奏,讹作迓鼓。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幽居次韵》曲:“攛顿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村里迓鼓》:“ 元 人乐府有村里迓鼓之名, 宋 人乐苑有迓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其衣装声节,必多可笑者,以是名之。”
(2).指俚俗的曲调。《老残游记》第九回:“ 申公 在省城里,弹好琴的多着呢,何必听我们这乡里迓鼓。”  ——《漢語大詞典》
摸索 mō suǒ
(1).绳索。参见“ 摸苏 ”。
(2).抚摩,以手抵触。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平阳 贾叟 ,无目而能刻神像…… 交城 县中寺 一佛,是其所刻,仪相端严。僧説 贾 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红楼梦》第二三回:“他姊弟三人依旧坐下, 王夫人 摸索着 寳玉 的脖项説道:‘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没有?’”《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马凭他怎样的摸索,风丝儿不动!”
(3).引申为暗中勾引。《红楼梦》第八十回:“不争气的孽障,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
(4).试探;寻求。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许敬宗 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 何 、 刘 、 沉 、 谢 ,暗中摸索著,亦可识之。’”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英雄埋没蓬蒿,谁摸索当年 刘 与 曹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懒予 曾与客弈於画舫。一刦未定, 镇淮门 已扃。终局后将借宿 枝上村 ,逡巡摸索,未得其门。”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七章:“为了给同志们摸索点经验,今天我就跟你干了!”
(5).方言。谓不果决。  ——《漢語大詞典》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肚皮 dù pí
(1).腹部;肚子。《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儿觅富贵百千般,不道前生恶业牵,盖得肚皮脊背露,脚根有袜指头串。”《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只见两个力士,捉一个后生,去了巾带,解开头髮,缚在将军柱上,面前一个银盆,一把尖刀。霎时间把刀破开肚皮,取出心肝。”《水浒传》第二一回:“﹝ 张顺 ﹞自把两条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那水浸不过他肚皮,渰着脐下。” 曹禺 《日出》第三幕:“她们都在饥饿线上奋斗着,与其他瘪着肚皮的人们不同的地方是别的人可以愁眉苦脸地空着肚子,她们却必须是笑着的。” 沙汀 《航线》:“一提到肚皮的事,各人都马上感到肠胃的空虚了。”
(2).犹交情;默契。《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朱温 道: 黄巢 所恃者谁, 尚让 、 葛从周 两人。 尚让 与小人有‘肚皮’,咱密地招之,令他先叛。”
(3).贿赂;赃物。见于 元 代从蒙文硬译为汉文的公牍,如 元 廷庙议记录、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等。《元典章·刑部四·故杀》:“这 张千户 姓 赵 的禁子根底与了三定钞肚皮。”《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使出去底人每到外头城子里,官人每根底要肚皮喫。”  ——《漢語大詞典》
装 ( 裝 ) zhuāng
装 [ zhuāng ]
  1.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
  2.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
  3.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
  4.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
  5.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
  6.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
  7. 安置,安放:~载。~卸。
  8. 布置,点缀:~修。~饰。
  9.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村酒 cūn jiǔ
农家自酿的酒。 唐 白居易 《村中留李三宿》诗:“村酒两三盃,相留寒日暮。” 元 张可久 《朝天子·山中杂书》曲:“洞口渔舟,桥边村酒,这清閒何处有?”《水浒传》第二三回:“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漢語大詞典》
葫 hú《國語辭典》

葫 [ hú ]

  1. 植物名:➊ ​ 即大蒜。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气味强烈,地下有大鳞茎。叶细长扁平。夏日开白色小花,作繖形花序排列,茎之外皮作淡红色,簇生六、七瓣,作箨状。➋ ​ 参见「葫芦 」条。
芦 ( 蘆 ) lú
芦 [ lú ]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如“~丛”、“~塘”、“~箔”、“~荡”。
  2.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