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兴来自说宦情薄,诗到方知秋思深。

姜特立宋代〕《次韵陆郎中

亟报门前寄好音,炯然书札照家林。
兴来自说宦情薄,诗到方知秋思深。
临老读书因教子,闭门扪虱为搜吟。
当今大笔如君少,未用深藏叹陆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宦情秋思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宦情 huàn qíng
        (1).做官的志趣、意愿。《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本无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 洛阳 ,永与子别。”《宋书·王微传》:“父忧去官。服闋,除 南平王 鑠 右军諮议参军。 微 素无宦情,称疾不就。”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吾去年春授秘书监,赐紫。今年春除刑部侍郎。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 宋 陆游 《宿武连县驿》诗:“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於春茧丝。” 清 吴伟业 《送纯祜兄浙中藩幕》诗:“亦有湖山兴,栖迟减宦情。”
        (2).做官的心情。 唐 柳宗元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  ——《漢語大詞典》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1.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3.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4.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5. 卑賤。如:「出身微薄」。
        6.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7. 不尊重。如:「輕薄」。
        1.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2.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3. 姓。如明代有薄珏。
        1.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2.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4.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5.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1.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1.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
        1. 1的語音。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秋思 qiū sī
        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 唐 沈佺期 《古歌》:“落叶流风向玉臺,夜寒秋思洞房开。” 宋 苏辙 《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西溪秋思日盈牋,幕府拘愁学久騫。” 明 高启 《谢陈山人赠其故弟长司所画山水》诗:“满空云冻动秋思,飞泉落日何萧骚。” 周咏 《秋怀并留别湘中诸友》诗之八:“湖海蹉跎感岁华,满腔秋思繫蒹葭。”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