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寂寥 jì liáo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 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千载(千載)qiān zǎi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漢語大詞典》
传心(傳心)chuán xīn
(1).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 达摩 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 唐 希运 《传心法要》。 唐 王维 《同崔兴宗送瑗公》诗:“一施传心法,惟将戒定还。” 唐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閒吟莫忘传心祖,曾立阶前雪到腰。”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裴休》:“ 休 会昌 中官於 钟陵 ,请 运 ( 希运 )至郡,以所解一篇示之。师不顾曰:‘若形於纸墨,何有吾宗!’ 休 问其故。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休 録之为《传心法要》云。” 清 道霈 《重刊〈坛经〉缘起》:“佛佛出世,祖祖传心。”
(2).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宋 何坦 《西畴常言》:“道统之传自 尧 舜 ,《书》虽载‘精一’传心,而学之名未著也。” ——《漢語大詞典》
(2).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宋 何坦 《西畴常言》:“道统之传自 尧 舜 ,《书》虽载‘精一’传心,而学之名未著也。” ——《漢語大詞典》
印 yìn《國語辭典》
印 [ yìn ]
名- 用木或金石等所刻成的图章。如:「官印」、「钢印」、「玉印」。《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 痕迹。如:「脚印」、「手印」。
- 印度的简称。如:「中印条约」。
- 姓。如唐代有印伦。
- 在物体上留下痕迹。如:「烙印」、「印上指纹」。
- 印刷。如:「刊印」、「排印」、「翻印」、「这本书已经印好了。」
- 符合。如:「心心相印」。
雁塔 yàn tǎ
(1).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 如来 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 明 杨珽 《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
(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 。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 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 永徽 中, 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 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 唐 韦 、 杜 、 裴 、 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 ,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 清 赵翼 《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 大雁塔 ”、“ 雁塔题名 ”。 ——《漢語大詞典》
(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 。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 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 永徽 中, 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 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 唐 韦 、 杜 、 裴 、 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 ,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 清 赵翼 《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 大雁塔 ”、“ 雁塔题名 ”。 ——《漢語大詞典》
光明 guāng míng
(1).光亮;明亮。《荀子·王霸》:“《诗》云:‘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 汉 班固 《东都赋》:“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闕庭神丽。”《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发迹》:“一日, 理宗皇帝 游苑,登 凤凰山 ,至夜望见 西湖 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鲁迅 《彷徨·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2).照耀;辉映。《易·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孔颖达 疏:“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丰容靚饰,光明 汉 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故能光明上下,劈棤万类。”
(3).光大;显扬。《吕氏春秋·尊师》:“君子之学也,説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后汉书·冯衍传下》:“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 唐 杜牧 《答庄充书》:“自 两汉 已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 马迁 、 相如 、 贾谊 、 刘向 、 扬雄 之徒?”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充于胸中,因时而发,大庇天下,则其道卷舒而光明矣。”
(4).荣耀;光彩。 唐 刘驾 《厉志》诗:“及时立功德,身后犹光明。”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时枉笔墨,特赐教诲,不惟增疏贱之光明,抑实得以刻心思、铭肌骨,而佩服矜式焉。”
(5).昌明盛大。《国语·周语上》:“至于 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谨撰《平淮夷雅》二篇,虽不及 尹吉甫 、 召穆公 等,庶施诸后代,有以佐 唐 之光明。” 清 刘大櫆 《湖南按察司副使朱君墓志铭》:“价不使抑,平不使短,斛不使浮,贫富咸济,其道光明。”
(6).磊落;坦白。 唐 李翱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某家跡蒙曖昧,心地光明,错认做歪人,久行废弃。”《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老夫妻看準姑娘的性情纯正,心地光明。”
(7).《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且欲学於有光明之光明者,谓贤中之贤也。”后以“光明”指贤者的仪范,风采。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顙仰望光明。”
(8).正义的,有希望的。 丁玲 《梦珂》:“她本是为了不愿再见那些虚伪的人儿才离开那所住屋,但她便走上光明大道了吗?”
(9).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胆经分寸歌》:“踝上五寸定光明。”注:“从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漢語大詞典》
(2).照耀;辉映。《易·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孔颖达 疏:“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丰容靚饰,光明 汉 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故能光明上下,劈棤万类。”
(3).光大;显扬。《吕氏春秋·尊师》:“君子之学也,説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后汉书·冯衍传下》:“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 唐 杜牧 《答庄充书》:“自 两汉 已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 马迁 、 相如 、 贾谊 、 刘向 、 扬雄 之徒?”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充于胸中,因时而发,大庇天下,则其道卷舒而光明矣。”
(4).荣耀;光彩。 唐 刘驾 《厉志》诗:“及时立功德,身后犹光明。”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时枉笔墨,特赐教诲,不惟增疏贱之光明,抑实得以刻心思、铭肌骨,而佩服矜式焉。”
(5).昌明盛大。《国语·周语上》:“至于 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谨撰《平淮夷雅》二篇,虽不及 尹吉甫 、 召穆公 等,庶施诸后代,有以佐 唐 之光明。” 清 刘大櫆 《湖南按察司副使朱君墓志铭》:“价不使抑,平不使短,斛不使浮,贫富咸济,其道光明。”
(6).磊落;坦白。 唐 李翱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某家跡蒙曖昧,心地光明,错认做歪人,久行废弃。”《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老夫妻看準姑娘的性情纯正,心地光明。”
(7).《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且欲学於有光明之光明者,谓贤中之贤也。”后以“光明”指贤者的仪范,风采。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顙仰望光明。”
(8).正义的,有希望的。 丁玲 《梦珂》:“她本是为了不愿再见那些虚伪的人儿才离开那所住屋,但她便走上光明大道了吗?”
(9).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胆经分寸歌》:“踝上五寸定光明。”注:“从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漢語大詞典》
閟 bì《國語辭典》
閟 [ bì ]
动- 关闭、深闭。《说文解字·门部》:「閟,闭门也。」清·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闭之偁。」宋·文天祥〈正气歌〉:「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四·南宫生传》:「患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
- 幽深的。如:「閟宫」。宋·曹勋〈蓦山溪·乌龙云洞神护红尘外〉词:「松露閟,紫烟深。」清·王士祯〈圣安寺僧联句〉:「肃肃僧寮清,穆穆禅宫閟。」
旧踪(舊蹤)jiù zōng
旧时踪迹。 唐 贾岛 《阮籍啸台》诗:“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 唐 李商隐 《井络》诗:“将来为报姦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清 洪升 《长生殿·看袜》:“莫对残丝忆旧踪,须信繁华逐晓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