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露脸清真双菡萏,风标闲雅一舂锄。

李洪宋代〕《医僧慧昌小轩

小池绿净数游鱼,高柳蝉嘶暑气虚。
露脸清真双菡萏,风标闲雅一舂锄。
囊中时晒君臣药,肘后新抄和扁书。
只此便为安稳处,何须林下与山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露脸清真菡萏风标闲雅舂锄

露脸(露臉)lòu liǎn
(1).如露般莹润的面孔。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正月》:“锦牀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宋 叶梦得 《浣溪沙》词:“睡粉轻消露脸新,醉红初破玉肌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不知是甚么事,所以不敢叫他露脸。” 茅盾 《子夜》十六:“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这时不能露脸。”
(2).(露lòu)犹露面。《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这个手諭贴了出来,就有些妒忌那位知府的,又有些当场拿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主意,有的是洩愤,有的想露脸。” 叶圣陶 《四三集·招魂》:“其中有好几个人是常常在报上露脸的。”
(3).(露lòu)比喻显示才能。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这‘脸’有一条界线……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 萧红 《生死场》十三:“革命就不怕死,那是露脸的死啊。”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二:“ 老田 ,你今天扮的这个角色可不够露脸。”
(4).(露lòu)指因获得荣誉或受到赞扬、脸上有光彩。  ——《漢語大詞典》
清真 qīng zhēn
(1).纯真朴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 鸣皋 絶世尘。” 明 沈受先 《三元记·赏花》:“縞素花王,逞清真国色。”《再生缘》第二回:“莫道丰姿堪絶世,况兼情性亦清真。”
(2).真实自然。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一七二:“文贵清真,诗贵平澹。”
(3). 中国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的常用语。 明 清 时, 中国 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所崇奉的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漢語大詞典》
双 ( 雙 ) shuāng
双 [ shuāng ]
  1. 两个,一对:一~鞋。~杠。~重(chǒng )。~方。~管齐下。~豆塞聪(耳被堵塞,一无所闻)。~瞳剪水(形容眼珠的清澈)。智勇~全。盖世无~。
  2. 偶,与“”相对:~数。~号。
  3. 加倍的:~料。~份。
  4. 姓。
菡萏 hàn dàn
即荷花。《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宋 欧阳修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寧復忆 扬州 。”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悄偷窥,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  ——《漢語大詞典》
风标(風標)fēng biāo
(1).风度,品格。《世说新语·赏誉》“ 王丞相 云:‘ 刁玄亮 之察察, 戴若思 之巖巖’”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戴儼 字 若思 , 广陵 人。才义辩济,有风标锋颖。”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 清 顾炎武 《过张贡士尔岐》诗:“緇帷白室覩风标,为叹斯人久寂寥。”
(2).形容优美的姿容神态。 宋 文同 《再赠鹭鸶》诗:“颈若琼鉤浅曲,骰如碧管深翘。湖上水禽无数,其谁似汝风标。”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斜軃翠鸞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暎着云屏一半儿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弹词》:“真个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 昭君 增妍丽,较 西子 倍风标。”
(3).标识。《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4).风格。指作家、作品的特色。《太平广记》卷二一一引《唐画断·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具生,而风标特出。”
(5).指风向器。  ——《漢語大詞典》
闲雅(閒雅)xián yǎ
亦作“闲雅”。
(1).閒,通“ 嫺 ”。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 田駢 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陈奇猷 校释:“闲雅即嫺雅。《后汉书·马援传》注:‘嫺雅犹沉静也。’”《隋书·高祖纪上》:“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闲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 戴望舒 《秋》诗:“但是,独身汉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今天,我没有这闲雅的兴致。”
(2).閒,通“ 嫺 ”。指文辞或言辞优雅。 晋 陆机 《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説煒曄而譎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八:“有诗集数十篇,闲雅清淡,不作晚 唐 体,自成一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 杜 喜,与閒话,辞均闲雅,无俚语。”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舂锄(舂锄)
尔雅鹭舂锄注白鹭也释文锄音锄埤雅鹭一名舂锄步于浅水好自低昂故曰舂锄也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诗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