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残雨足绿阴成,山鸟相和声咿嘤。

楼钥宋代〕《巾山

两鳌贔屭随西行,势欲吸尽西江清。
是谁缭以千丈城,欲去不去岂不灵。
化为青山镇东溟,首冠窣堵双峥嵘。
安舆从东喜逢迎,笑指鳌背同来登。
春残雨足绿阴成,山鸟相和声咿嘤。
自从半山经小亭,仰望巨石扶轩楹。
千山万山拥翠屏,阴霾扫静纤云兴。
翠微下有长江横,衮衮不尽千古情。
广轩俯瞰万瓦平,佳处历历堪指名。
雪蓬蹙云连曲肱,蜂房蚁垤栖残僧。
扶栏更上三两层,一览物象无遗形。
从倚未厌茗椀倾,长啸两腋清风生。
亲颜甚怡轮为停,我亦色笑喜不胜。
愿我双亲俱遐龄,方瞳炼颜华发星,
如此两峰相对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残雨足绿阴山鸟相和咿嘤

春残(春殘)chūn cán
春将尽。 唐 王建 《谢田赞善见寄》诗:“自知酒病衰肠怯,遥怕春残百鸟凌。” 五代 齐己 《蝴蝶》诗:“日晚来仍急,春残舞未慵。” 宋 陆游 《南郑马上作》诗:“ 南郑 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嶸。”  ——《漢語大詞典》
雨足 yǔ zú
(1).雨量充足。《书·洪范》“曰雨、曰暘” 唐 孔颖达 疏:“雨足则思暘,暘久则思雨。” 宋 杨万里 《夏日杂兴》诗:“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清 厉鹗 《雨后》诗:“野夫欣雨足,米价及时平。”
(2).雨脚。 晋 张协 《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隋书·长孙晟传》:“﹝ 长孙晟 ﹞夜登城楼,望见磧北有赤气,长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 宋 寇准 《点绛唇》词:“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参见“ 雨脚 ”。  ——《漢語大詞典》
绿阴(緑陰)lǜ yīn
亦作“绿荫”。 绿色的树荫。 唐 来鹄 《病起》诗:“春初一卧到秋深,不见红芳与緑阴。” 明 高启 《葵花》:“艷发朱光里,丛依緑荫边。” 清 徐喈凤 《会仙记》:“ 素娥 抱一女孩至曰:‘此小姐所产,十閲月矣。以其生緑阴下,因名 緑阴 。’” 冰心 《去国·两个家庭》:“进到中间的屋子,窗外绿荫遮满,几张洋式的椅桌……错错落落的点缀得非常静雅。”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山鸟(山鸟)
魏晋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鱼龙瀺灂,山鸟群飞。
唐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 竹里馆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唐 卢象 竹里馆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儒衣山鸟怪,汉节野童看。
唐 韦应物 简卢陟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十三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唐 白居易 游宝称寺 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
唐 王建 荆门行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六首 其六 山鸟宿檐树,水萤流洞门。
唐 许浑 秋霁寄远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唐 许浑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登陆而迈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唐 赵嘏 赠金刚三藏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唐 李咸用 江南曲 孤舟有客归未得,乡梦欲成山鸟啼。
唐 方干 山中言事 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唐 曹松 钟陵野步 渚樯齐驿树,山鸟入公田。
唐 罗隐 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野花相笑落满地,山鸟自惊啼傍人。
宋 欧阳修 沧浪亭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宋 陆游 小酌 野花经雨自开落,山鸟穿林时去来。
宋 赵师秀 大慈道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金 李俊民 集古 送客之荆南 千山红树万山云,山鸟江枫得雨新。
元 马祖常 石田山居八首 其八 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骈字类编》
相和 xiāng hè
相互谐调。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意(音)、声之相和也。”《老残游记》第十回:“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
此唱彼和。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好相和。”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咿嘤(咿嚶)yī yīng
(1).象声词。鸟兽啼叫声。 宋 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但见牧童樵叟歌唫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躑躅而咿嚶。”
(2).象声词。人低语、呻吟或吟唱声。 宋 陆游 《枕上述梦》诗:“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嚶牀簀死堪羞。”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梁八老》:“伶跪伏泣涕,咿嚶请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一夕月明, 伯玉 见木偶跳舞院中,作演剧之状,听之亦咿嚶似度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