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早奉天香祷白衣,迟明宿雾故凄迷。

楼钥宋代〕《天竺祷晴

早奉天香祷白衣,迟明宿雾故凄迷。
忽惊红日穿林薄,无数碧山明涧溪。
上竺寺连中竺寺,苏公堤映白公堤。
湖光一碧几千顷,賸捲荷香送马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香白衣迟明宿雾凄迷

早 zǎo《國語辭典》

早 [ zǎo ]

  1. 天刚亮的时候。如:「一大早」、「大清早」、「从早到晚」。
  2. 参见「早安 」条。
  3. 姓。如晋代有早衍。
  1. 晨间的。如:「早饭」、「早操」、「早班」。
  2. 较原时间提前的,未到预定时间的。如:「早退」、「急什么,离开演的时间还早呢!」《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3. 不晚。如:「天色还早,您多坐会儿吧!」
  4. 初时的、先时的。如:「早期」、「早稻」。
  1. 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如:「我们早说好了。」、「他早走了。」
  2. 已经。宋·秦观〈阮郎归·退花新绿渐团枝〉词:「怨春春怎知,日长早被酒禁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谢了又谢,……到得城中,天色却早晚了。」
  3. 还未到适当时间的。如:「早婚」、「早夭」、「早产」。
  4. 到达某一程度还有段距离的。如:「你想赶上他,还早得很呢!」
奉 fèng《國語辭典》

奉 [ fèng ]

  1. 拱捧。《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2. 进献。如:「奉献」。《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3. 敬受。如:「奉命」、「奉谕」。
  4. 推崇、拥戴。如:「奉为圭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
  5. 信仰、遵循。如:「信奉」。《左传·哀公六年》:「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
  6. 讨好、巴结。如:「奉承」。宋·无名氏《梅妃传》:「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
  7. 供养、侍候。如:「奉养」、「侍奉」、「奉亲」。
  8. 祭祀。如:「供奉」。《北史·卷二○·穆崇传》:「道武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谏造章敬寺书〉:「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
  1. 官员的薪资。《汉书·卷八·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同「俸 」。
  2. 姓。如汉代有奉挥。
  1. 自己的言行与他人有关时的敬词。如:「奉劝」、「奉陪」、「奉送启程」。
天香 tiān xiāng
(1).芳香的美称。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图》:“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 前蜀 贯休 《山居》诗之二二:“岂知知足金仙子,霞外天香满毳袍。” 清 纳兰性德 《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诗:“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
(2).特指桂、梅、牡丹等花香。 宋 刘克庄 《念奴娇·木犀》词:“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 清 方文 《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诗:“信有天香亦倾国,金罍在手莫辞乾。” 郭沫若 《梅花树下醉歌》:“你从你自我当中,吐露出清淡的天香。”
(3).指宫廷中用的薰香;御香。 唐 皮日休 《送令狐补阙归朝》诗:“朝衣正在天香里,諫草应焚禁漏中。”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駟马宝车行赐礼,金章紫綬带天香。”
(4).祭神、礼佛的香。 唐 沈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元旦侵晨,禁中 景阳 鐘罢,主上精虔炷天香,为苍生祈百穀於上穹。”
(5).指美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参见“ 国色天香 ”。  ——《漢語大詞典》
祷 ( 禱 ) dǎo
祷 [ dǎo ]
  1. 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求福:~文。~告。~念。祈~。
  2. 祝愿,敬辞(书信用语):为~。盼~。
白衣 bái yī
(1).白色衣服。《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贵 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一见胜百闻,往鏖 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 辽 年。” 胡征 《白衣女》:“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更记不清你那夜的容颜,只留下一个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忆念里。”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漢語大詞典》
迟明(遲明)chí míng
黎明,天快亮的时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迟明,行二百餘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餘级。” 唐 曹唐 《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诗:“戴月早辞 三秀馆 ,迟明初识 九华峰 。”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穆宗 禁中杏叶牡丹开,夜有黄白蛺蝶万数飞集花间……上令张网空中,得数百,迟明视之,皆金玉也。” 林纾 《记超山梅花》:“是晚仍归 栖溪 ,迟明,復以小舟绕出山南。”  ——《漢語大詞典》
宿雾(宿霧)sù wù
夜雾。 晋 陶潜 《咏贫士》:“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唐 白居易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惨淡阴烟白,空濛宿雾黄。”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二:“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山分宿雾儘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郭沫若 《恢复·峨嵋山上的白雪》:“那横在山腰的宿雾,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  ——《漢語大詞典》
故 gù《國語辭典》

故 [ gù ]

  1. 原因、根由。如:「托故」、「无缘无故」、「不知何故」。《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2. 意外的事情、事件。如:「变故」、「事故」、「家庭多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晋·杜预·注:「故,事也。」
  3. 好友、旧识。如:「沾亲带故」、「一见如故」。《隋书·卷七○·李密传》:「乃散家产,赒赡亲故。」
  4. 过去的事物。如:「温故知新」。《文选·班昭·东征赋》:「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1. 死亡。如:「病故」、「身故」、「已故」、「父母早故」。
  1. 原来的、以前的。如:「故乡」、「故国」、「故交」。《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2. 死去的。如:「故总统」。
  1. 本来、从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2. 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物,应对玄言。」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蝇。」
  3. 仍旧、依然。《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1. 因此、所以。《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凄迷(淒迷)qī mí
(1).悲伤怅惘。 明 邵璨 《香囊记·寄书》:“ 衡阳 雁杳, 湘 浦鱼沉,苦道书难寄;几回魂欲断,思悽迷,梦绕关河月落时。”
(2).指景物凄凉而模糊。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凭栏徙倚三叹息,山云乱起烟悽迷。”
(1).形容景物凄凉迷茫。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水仙》词:“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 元 善住 《送中上人归里》诗:“野花秋寂歷,江草晚凄迷。” 清 邢昉 《江行始见芦花》诗:“一望长风夹,凄迷势更宽。”
(2).悲凉怅惘。 元 郝经 《营独山谷》诗:“中夜几回远自惜,缺壶歌罢意凄迷。” 元 周棐 《西津夜泊》诗:“何处客船歌水调,令人归思益凄迷。”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答月坡》词:“词人问我重来意,吟也凄迷,説也凄迷,载得 齐 梁 夕照归。”
(1).形容景物凄凉迷茫。 宋 陆游 《日暮》诗:“庙堧荒寂新犁地,堤草凄迷旧烧痕。” 元 张养浩 《红绣鞋·赠美妓》曲:“梨花云春淡荡,杨柳雾晓凄迷。” 明 郎瑛 《七修续稿·事物·戴进传》:“予过 横春桥 ,见其墓凄迷於苍莽之中,祀絶而将为人发矣。” 刘白羽 《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风雪那样咆哮,灯光那样凄迷,我望着那阴霾的天空,我想着未来的和平。”
(2).悲伤;怅惘。 唐 陆龟蒙 《采药赋》:“ 江僕射 之孤灯向壁,不少凄迷。”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