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五丁开山果何在,赞皇筹边言可覆。

楼钥宋代〕《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万山四塞围平陆,大为关中次为蜀。
我生东南未曾到,蜀士游从闻颇熟。
自从襄阳上峻途,高欲登天下临谷。
女娲大山塞空虚,麻线名堆千万曲。
行人一升鹿头关,下瞰平川如画幅。
幅员二百四十里,里出万缗民日蹙。
向来陕西五路兵,退守诸关疆地促。
计臣权宜重增赋,民力尚宽随所欲。
尔来因仍七十年,鬼不输钱无雨粟。
民生哀哉不堪命,外若富饶中不足。
益梓尚有繁盛风,夔峡穷民几比屋。
侧耕危穫供税租,饭多稊稗无嘉谷。
朝廷谋帅弄印久,宣谕尚书剖符竹。
尚书当今第一流,翁婿相望冰映玉。
贻书挽君为此行,古人义概非流俗。
君亦慨然挈家去,掺祛未免再三祝。
君行岂为温饱计,一举高飞快鸿鹄。
丈夫生有四方志,登览山川非碌碌。
顷为假吏到燕山,未行先取山经读。
所至访寻多得力,中原至今在吾目。
北征西征昔有赋,何肯徒行空逐逐。
子西尝因过岘首,遐想羊公欲相沃。
关右放贾眼拔镞,表留卒使癰溃肉。
试推此意向前去,到处前人有遗躅。
五丁开山果何在,赞皇筹边言可覆。
剑门石角皆北向,雪岭界天望身毒。
高皇将坛在汉中,武侯八阵留鱼复。
栈阁绳桥世称险,威茂渡笮来夷族。
李冰离堆如底柱,大宁盐泉若飞瀑。
四路尤多未见书,买归何止三万轴。
黄松次功蜀檮杌,石湖居士吴船录。
君宜预考经行地,却随所见书之牍。
幕中便可资筹策,远业因兹增蕴蓄。
又闻渡泸不在泸南在沉黎,邛崃九折是君家世尤当知。
艺祖按图挥玉斧,大度河外等弃之。
本朝独无南诏患,一语决定无敢违。
成都郡庠千白袍,后来之秀日益奇。
周公礼殿岿然在,画像盘古继宓牺。
春秋奠谒用旧乐,想见节奏并威仪。
谈经约史各专门,学问可以相发挥。
康节遗书有传者,不惜师问穷精微。
先天仅得十二三,声音律吕无窥。
更有异闻多细事,试因余暇质所疑。
青城大面访仙迹,普贤灵变穷峨眉。
街名棋盘路九逵,江号濯锦如汙池。
古柏参天二千尺,水浒鼎立三石犀。
药有珂贝说尤诡,字书不见栮与桤。
金堂鹦鹉扫孤塔,苍溪橘柚五出椑。
嘉陵梵像为最巨,阆州城南天下稀。
少陵入蜀往来久,须行万里方知诗。
我慙寡闻言又拙,君其更为加询咨。
老我无复为世用,但当杜门待君归。
归期未知果何时,时寄尺楮宽吾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五丁开山何在筹边

五丁 wǔ dīng
(1).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扬雄 《蜀王本纪》:“天为 蜀王 生五丁力士,能献山, 秦王 ( 秦惠王 )献美女与 蜀王 , 蜀王 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虵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虵,山崩, 秦 五女皆上山,化为石。”一说“ 秦惠王 欲伐 蜀 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 蜀王 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 賁 、 育 五丁之勇,而咸死者,人理之常。” 明 刘基 《一剪梅》词:“五丁难挽逝川回,千古英雄,此恨都同。” 郭沫若 《蜀道奇》诗:“五丁开山事乌有,其説虽墨意可朱。”
(2).泛指力士。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浪桨风帆,千艘万艫。大武挽縴,五丁譟謼。”  ——《漢語大詞典》
开山(開山)kāi shān
(1).在名山创立寺院。 宋 刘克庄 《送日老住九座山》诗:“守土亲为大檀越,开山留下废砧基。”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余游 云门 诸寺,至 平阳 , 山翁 开山经始。”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过桥不远在山麓的倾斜中,有一座 明 时开山的古寺名叫 茶土寺 。”
(2).指首次住持。 宋 志磐 《佛祖统纪·择卿法师》:“ 元祐 二年,初建 寿圣院 ,请师开山。”
(3).开创学派。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且 唐 初诸家,如 虞 、 褚 、 欧 、 薛 ,尚傍 山阴 门户。至 过庭 而超然融会,变成一家,几与《十七帖》争道而驰,亦一开山作佛手也。”
(4).学派的开创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王文简公 士禎 才地渊雅,其诗学为本朝开山。” 蔡元培 《〈鲁迅先生全集〉序》:“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 李越缦 先生;为新文学开山的,有 周豫才 先生,即 鲁迅 先生。”
(5).为采石、筑路等目的而把山岩挖开或炸开。
(6).开垦荒山。
(7).指在一定时期开放已封的山地,可进行放牧、采伐等活动。  ——《漢語大詞典》
果 guǒ《國語辭典》

果 [ guǒ ]

  1. 植物所结的实。如:「水果」、「干果」。《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2. 事情的成效或结局。如:「成果」、「恶果」、「自食其果」、「前因后果」。
  3. 姓。如明代有果琳。
  1. 饱、充实。如:「果腹」。
  2. 实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又虑翁媪不肯离幼子,终日言义不果。」
  1. 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传》:「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1. 确实、的确。《战国策·楚策一》:「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礼记·中庸》:「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 假若、若是。《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何在 hé zài
(1).在何处,在哪里。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西游补》第二回:“行者又叫功曹:‘兄弟们何在?’”
(2).哪在,哪里在于。 明 宋濂 《释氏护教编后记》:“苟涉思惟,即非真諦,又何在分教与禪之异哉!”参见“ 何在乎 ”。  ——《漢語大詞典》
赞 ( 贊 ) zàn
赞 [ zàn ]
  1. 帮助,辅佐:~助。~划。~襄(协助)。~理。~成。
  2. 主持礼仪:~礼。
  3. 夸奖,称扬:~叹。~许。~扬。~和()。~颂。~赏。~词。~誉。称~。
  4. 一种文体,用于颂扬人物:小~。像~。
皇 huáng《國語辭典》

皇 [ huáng ]

  1. 大、伟大。如:「冠冕堂皇」。《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唐 ·柳宗元〈天对〉:「皇熙亹亹,胡栋胡宇!」
  2. 庄盛、辉煌。《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将授志趋。」
  3. 美。《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傅毅传》:「武丁兴商,伊宗皇士。」
  4. 有关君主的。如:「皇宫」、「皇恩」、「皇位」。《楚辞·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文选·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1. 天。《楚辞·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赦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汉·王逸·注:「皇,皇天也。」《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皇再命而绍恤兮,乃云眷乎建武。」唐·章怀太子·注:「皇,天也。」
  2. 君主。如:「三皇五帝」、「女皇」。
  3.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皇颉。
  1. 匡正。《诗经·豳风·播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筹边(籌邊)chóu biān
筹划边境的事务。 宋 刘过 《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词:“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明史·吴执御传》:“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餉,而在择人。”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请更以筹边进,从来筹边者三策:曰和,曰守,曰战。”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覆 fù《國語辭典》

覆 [ fù ]

  1. 翻倒、倾倒。如:「车翻覆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2. 反转。如:「反复无常」、「翻来覆去」。
  3. 毁灭、消灭。如:「倾覆」、「颠覆」。《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4. 回、还。如:「答覆」、「复信」。《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这时逢瓜代回国,到京复命,请假修墓来的。」同「复 」。
  5. 详察。《旧唐书·卷一一○·邓景山传》:「以镇抚纪纲为己任,检覆军吏隐没者。」
  6. 遮盖。如:「覆盖」。《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聊斋志异·卷五·阳武侯》:「见舍上鸦鹊群集,竞以翼覆漏处。」
  7. 隐藏、埋伏。《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魏书·卷八九·酷吏传·李洪之传》:「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1. 重、再。如:「重覆」。同「复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