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

楼钥宋代〕《大梅山

此山名大梅,驱车入山麓。
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
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或云古有梅,其大蔽山谷。
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
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
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
余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
但爱山又山,乔林间修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至今二梅灵响

至今 zhì jīn
直到现在。《楚辞·九章·抽思》:“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唐 高适 《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 李将军 。” 刘半农 《三十初度》诗:“三十岁,来的快!三岁唱的歌,至今我还爱。”  ——《漢語大詞典》
二梅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 其一 檐外青阳有二梅,折来堪下冻醪杯。  ——《骈字类编》
梁 liáng《國語辭典》

梁 [ liáng ]

  1. 桥。如:「桥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
  2. 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如:「栋梁」、「余音绕梁」。《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3. 物体隆起的部分。如:「脊梁」、「鼻梁」、「山梁」。《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们的长褂子,一双双梁的鞋子,不坐轿子。」
  4. 朝代名:➊ ​南朝萧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参见「南朝 」条。➋ ​见 「后梁」条。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梁益。
灵响(靈響)líng xiǎng
(1).犹灵应。《列子·黄帝》:“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张湛 注:“《老子》曰:‘以道涖天下者,其鬼不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丁新妇 ﹞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灵响,闻於民间。”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皮场大王》:“时 皮场庙 颇著灵响,都人日夜捐施金帛。”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师驻 嘉兴 ,军中若见 关侯 灵响助我师者,已而师大捷。”
(2).神异的声响。《文选·左思〈魏都赋〉》:“神鉦迢递於高峦,灵响时惊於四表。” 李周翰 注:“ 鄴 西北有 鼓山 ,上有石鼓之形,俗云,时时自鸣,故称灵响。” 唐 孟郊 《游韦七洞庭别业》诗:“波涛漱古岸,鏗鏘辨奇石,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 清 魏源 《白岳西岩》诗序:“或曰 白岳 之脉,自西而东, 石门崖 特其起祖,而 霽云崖 乃其结束,故灵响皆在东崖。”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族 zú《國語辭典》

族 [ zú ]

  1. 亲属。如:「家族」、「九族」。《晋书·卷一○○·孙恩传》:「孙恩字灵秀,瑯邪人,孙秀之族也。」
  2. 泛指同姓的人。如:「同族」、「宗族」。
  3. 人种的类别。如:「汉族」、「苗族」。
  4. 有共同属性的群类。如:「水族」、「甲族」、「贵族」、「火腿族」。《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唐·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 古时刑罚连及罪人的家属亲人。《书经·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汉·孔安国·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2. 灭。唐·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 丛聚、群集。如:「族居」。《尔雅·释木》:「木族生为灌。」晋·郭璞·注:「族,丛。」《庄子·在宥》:「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