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当时(當時)dāng shí
(1).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昔时。《韩诗外传》卷一:“臣先殿上絶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致。今幸得用於臣之义,尚可为王破 吴 而强 楚 。”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近来怕説当时事,结徧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田汉 《江西杂咏·初访井冈山之四》:“龙潭日夜奔飞瀑,犹作当时怒吼声。”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武功 wǔ gōng
(1).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 郑玄 笺:“武功,谓伐四国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峤 《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 燕然 上,抽毫颂武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民还不安定,应该要先务内政,不要去图武功。”
(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孔颖达 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不忘战也。”
(3).指武力。 宋 苏轼 《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 太宗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自古开国之主,以武功龕定祸乱,而继体蒙业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4).武术功夫。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见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谣传说·好和尚》:“老和尚,听説你的武功不坏,我带了几箇教师来和你比比武。” 徐迟 《牡丹》一:“这边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张桌子,把观众又吸引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武功底子,翻下来摔断了腿。” ——《漢語大詞典》
(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孔颖达 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不忘战也。”
(3).指武力。 宋 苏轼 《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 太宗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自古开国之主,以武功龕定祸乱,而继体蒙业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4).武术功夫。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见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谣传说·好和尚》:“老和尚,听説你的武功不坏,我带了几箇教师来和你比比武。” 徐迟 《牡丹》一:“这边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张桌子,把观众又吸引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武功底子,翻下来摔断了腿。” ——《漢語大詞典》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名-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 称谓:➊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名-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名-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唇齿(唇齒,脣齿)chún chǐ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双方。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诗:“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三国志平话》卷下:“ 孙亮 对天説誓: 荆州 与 吴 地唇齿之邦,世不相顾。” 清 黄遵宪 《哭威海》诗:“ 臺 南北,若唇齿。”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诗:“ 中 越 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綫互支援。”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 ——《漢語大詞典》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龃龉(齟齬)jǔ yǔ
(1).上下齿不相对应。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诗:“宛如齿齟齬,张吻讼所苦。”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始甚峻,一里,转西渐夷,於是皆车道平拓,无齟齬之虑矣。” 清 李必恒 《铙歌·役者讴》:“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不相投合,抵触。 汉 扬雄 《太玄·亲》:“其志齟齬。” 范望 注:“齟齬,相恶也。”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则齟齬为瑕。”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然记者以此属于圣人无毁誉之下,义终齟齬,疑是两章而脱其‘子曰’字。”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齟齬,乃喜。”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韵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详。”
(5).不顺达。多指仕途。《新唐书·王求礼传》:“然以刚正故,宦齟齬。 神龙 初,终 衞王府 参军。”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出而齟齬于仕,坎壈其身,几陷入于深文。”
(6).谓别离。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两地尘沙今齟齬,二年风月共婆娑。”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齟齬。”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始甚峻,一里,转西渐夷,於是皆车道平拓,无齟齬之虑矣。” 清 李必恒 《铙歌·役者讴》:“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不相投合,抵触。 汉 扬雄 《太玄·亲》:“其志齟齬。” 范望 注:“齟齬,相恶也。”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则齟齬为瑕。”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然记者以此属于圣人无毁誉之下,义终齟齬,疑是两章而脱其‘子曰’字。”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齟齬,乃喜。”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韵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详。”
(5).不顺达。多指仕途。《新唐书·王求礼传》:“然以刚正故,宦齟齬。 神龙 初,终 衞王府 参军。”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出而齟齬于仕,坎壈其身,几陷入于深文。”
(6).谓别离。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两地尘沙今齟齬,二年风月共婆娑。”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齟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