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如疎节目,示以信与诚。

楼钥宋代〕《鼓子复临海县斋

乾道癸已冬,此邦我经行。
郁修气未殄,千家真赤城。
来访临海令,瓦砾纷纵横。
翘然三尺高,问是戒石铭。
徘徊重太息,更闻愁叹声。
试询来者谁,共言令姓彭。
我时语傍人,此邑其将兴。
迨予来赘倅,客馆方暂停。
夜闻箫鼓沸,听事先落成。
起望轮奂美,壮观耸连甍。
百堵日以作,斧斤喜丁丁。
层楼庋敕书,两庑环中庭。
久乃游其间,宏大使我惊。
位置既深稳,斲削仍攻精。
田里不知役,纤粟无输征。
安得屋朗朗,突兀有宁馨。
退食不茗处,扁榜皆佳名。
中虚物自照,政平由心平。
穉柏已可悦,况有贤弟兄。
小亭真吏隐,县拥高山青。
琴堂虽增旧,此意宜细评。
智调天下理,夸言笑后生。
大弦可以急,小弦恐弗胜。
举意属俄顷,立欲如所营。
手足民无措,吏奸益相乘。
不如疎节目,示以信与诚。
施行有次第,幽远无隐情。
上下始相应,温和亮以清。
子贱意不传,仅许胜戴星。
彭令盖得此,所以千里称。
此非以政学,渊源甚分明。
行矣解印去,众心已先倾。
太守荐之朝,一鹗飞青冥。
傍无蚍蜉援,日夜思归耕。
我无荐贤柄,直书气填膺。
安得採诗官,取以彻明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如节目

不如 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疎 shū《國語辭典》
  1. 「疏 」的异体字。
节目(節目)jié mù
(1).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 孙希旦 集解:“节目,木之坚而难攻处。” 朱彬 训纂引 方性夫 曰:“‘节则木理之刚者’,《説卦》所谓‘坚多节’是矣;‘目则木理之精者’,《弓人》所谓‘斵目必荼’是矣。”《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上》:“ 庾子嵩 目 和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2).指竹节。 隋 侯白 《启颜录》:“﹝ 彦博 使嘲庭中竹:﹞‘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外恨包藏密,中仍节目繁。” 清 徐葆光 《枫岭山行至梨岭》诗:“稜稜节目匀,端正比君子。” 清 谢道承 《冬笋》诗:“胚胎何坚贞,节目自苞孕。”
(3).关键。 唐 阎防 《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诗:“开卦推盈虚,散帙攻节目。” 明 归有光 《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顾二先生一时所争,亦在於言语文字之间,而根本节目之大,未尝不同也。”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此皆名分节目之要,而当时自 鲁公 外,无有能言之者。” 巴人 《灾》:“﹝ 玉喜 先生的父亲﹞只在大头节目上抓一抓,小零小碎的事,都叫管家的去做了。”
(4).条目;项目。 唐 刘禹锡 《谢恩赐粟麦表》:“臣谨宣赦文节目,彰示兆人,鼓舞欢謡,自中徂外。”《红楼梦》第五六回:“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歷。” 茅盾 《清明前后》第四幕:“我用‘更新’的名义,可以是借,也可以是租。借的话,有一次算一次,要是租呢?长期短期我都无所谓。这些小节目,将来可以再议。”
(5).特指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 徐迟 《牡丹》八:“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第二场在 怀仁堂 上演,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人民文学》1981年第9期:“安在一座古代钟楼上的高音喇叭,正在播送本县有线广播站的节目。” 巴金 《真话集·三访巴黎》:“在国外偶尔也看电视。初看西方节目,觉得节奏太快,不习惯。”
(6).程序。 宋 陆游 《上二府论都邑札子》:“至於都邑措置,当有节目。”
(7).犹枝节,麻烦。 晋 车永 《与陆士龙书》:“具説此县既有短狐之疾,又有沙蝨害人。闻此消息,倍益忧虑。如其不行,恐有节目,良为愁愤。”《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公孙渊 ﹞诱致其使,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载 渊 表曰:“而后爱憎之人,缘事加诬,伪生节目。” 宋 苏洵 《衡论下·议法》:“是以 宋 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明史·方国珍传》:“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节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为治者不专注其大而但事节目,则安危否泰之大端失之目睫矣。”  ——《漢語大詞典》
示 shì《國語辭典》

示 [ qí ]

  1. 地神。《集韵·平声·支韵》:「祇,《说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古作示。」《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汉·郑玄·注:「示,音祇,本或作祇。」通「祇」。

示 [ shì ]

  1. 上天藉天象显现征兆,向人预告凶吉祸福。《说文解字·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2. 把事物显现予人。如:「示范」、「展示」。《老子·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 告诉、宣布。如:「训示」。《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明有常。」
  4. 教导。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1. 命令、布告。如:「告示」。《儒林外史·第五○回》:「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
  2. 尊称人家的来信。如:「来示敬悉」。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1.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2.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