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谿横贯地坦平,演迤明秀山四围。

楼钥宋代〕《林和叔侍郎龟潭庄

顷年曾记游花谿,宗枢潭府谿之湄。
徘徊其上叹秀爽,宜有英才瑞明时。
岩岩林公天与奇,劲气不为金石移。
少以六义鸣上庠,游宦所至英声驰。
澜翻荐口彻旒冕,通籍直上黄金闺。
出宰长城如卓鲁,至今遗爱人歌之。
入朝一冠御史豸,台纲振厉先光辉。
光宗圣度如天大,俾承旧制形宸奎。
言所当言公不屈,上喜抗直深倚毗。
历居三院上横榻,首尾独击及四期。
擢居小天不肯住,远指章贡把一麾。
政成召节不旋踵,神与清涨促公归。
代言批敕节弥励,藜藿不採非公谁。
竟以松班分制阃,海邦虽陋不鄙夷。
抚摩赤子厪一稔,功利及物难周知。
公方在台我立螭,台省相望心事齐。
皇上初政公赐环,我居青琐公紫薇。
时平论事同努力,寄名雷霆如恐迟。
我求外补径投閒,公亦出关喜相随。
受廛亲见贤郡侯,攀辕卧辙同旄倪。
公时自谓二宜去,吏民犹诵三不欺。
棠阴蔽芾勿翦伐,万人来往城南堤。
书来不复说余事,颇言别墅躬鉏犁。
频年日涉愈成趣,去家三里共游嬉。
首崇御札极尊合,又以副墨登之碑。
非欲自诧稽古力,铺张圣德彰仁慈。
犹记殿上争挽衣,咫尺龙颜犯天威。
坐以汉法当粉齎,廷臣就列仍绅緌。
箧藏常裾不容毁,如以折槛存轩墀。
公严十袭我书榜,老臣追往空涕洟。
吾闻一潭浩深绿,上有怪石形如龟。
是为古丽最佳处,地藏天作公发挥。
大谿横贯地坦平,演迤明秀山四围。
十峰历历可名数,余如芙蓉耸天涯。
独此一山亘里许,中立壁峻难攀跻。
堂名娱老正东南,比汉二疏公庶几。
海棠炫昼绕栏槛,细声嫣红遍繁枝。
杂花满地秀而野,何殊迂叟居洛师。
千岁灵龟巢莲叶,祝公耆寿登庞眉。
桃花源杳号霞隐,木奴霜后黄金垂。
深可藏书旷可射,初篁细香临月池。
狎鸥渚边鸥为下,观鱼梁上鱼不疑。
悬崖石横笋斜出,拒霜为城媚清漪。
公既垂车弃轩冕,鸿飞冥冥不受羁。
超然但欲适吾意,抱瓮直欲心忘机。
我虽未到景略序,尽录无心图画为。
花朝月夕景何限,想见晴好雨亦宜。
落霞孤鹜映西日,多少空翠仍烟霏。
此虽见之咏不足,强欲著语是耶非。
两守宝婺行或止,无由往叩山中扉。
旧闻赵公访欧阳,千里命驾如吕稽。
清风明月两閒人,万口犹传乐府诗。
我虽挂冠病双足,颂系一榻当炎曦。
荷公虽若鱼相忘,尺书时来自缄题。
屡索鄙书懒未暇,又恐境胜难为词。
兹来督我语益峻,远寄蜀绢栏乌丝。
为吾赠诗仍就写,欲待相好无时衰。
想像试作高堂赋,身知难往心欲飞。
才固不多老更尽,况此病瘁神亦疲。
不如及今为公作,语成不工不敢辞。
两家子弟向后日,庶几二老同襟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谿横贯坦平演迤明秀四围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谿 xī《國語辭典》

谿 [ xī ]

  1. 山谷。《荀子·劝学》:「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又至云阳,行谿谷中,阨陜且百里。」
  2. 山间的河流。《新唐书·卷九三·李𪟝传》:「固请战,遂度谿击之。」《文选·左思·蜀都赋》:「山阜相属,含谿怀谷。」同「溪 」。
  3. 姓。如古代有贤人谿工。

谿 [ ​qī ]

  1. (一)​之又音。
横贯(横貫)héng guàn
(1).横向贯穿。《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悉军追,横贯其营。” 宋 司马光 《古诗赠兴宗》:“度矩苟不愆,宠辱徒喧喧。有如清 济 流,横贯长 河 浑。” 杨朔 《黄河之水天上来》:“ 长江 是 中国 最大最长的一条河流,横贯在 中国 的腹部。”
(2).引申为贯串。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书中散发着淡淡的哀愁,有时也发出怀疑的嘲笑和悲观的叹息,但横贯全书的始终是作者对未来的坚强信心。”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坦平 tǎn píng
(1).直率而平正。《北齐书·文苑传·李广》:“ 广 雅有鉴识,度量弘远,坦平无私。”
(2).平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泉之上,有路坦平。” 李季 《玉门诗抄·我站在祁连山顶》:“辽阔坦平的戈壁就在我的脚下。”  ——《漢語大詞典》
演迤 yǎn yǐ
(1).绵延不绝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泖茆字异》:“春夏则荷蒲演迤,水风生凉。”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通桥》:“出 崇文门 二里许,有 大通桥 。水从 玉河 中出,波流演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此行获覩 匡卢 、 罗浮 之胜,巉巖演迤,雄丽奥曲。”
(2).流布;流传。《辽史·食货志下》:“ 圣宗 凿 大安山 ,取 刘守光 所藏钱,散诸五计司,兼铸 太平 钱,新旧互用。由是国家之钱,演迤域中。” 严复 《论教育书》:“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於三十年勤苦仅得之 日本 ,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测可卜其未密也。”
(3).谓文章气势流转绵长。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博陵 崔斯立 ,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明史·宋濂传》:“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谢迭山行实之误》:“ 枋得 平生无书不读,为文章高迈奇絶,汪洋演迤,自成一家。”  ——《漢語大詞典》
明秀 míng xiù
(1).明净秀美。《晋书·王衍传》:“ 衍 字 夷甫 ,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括苍 山水明秀,人物如之。” 清 陈维嵩 《庄椿岁·寿高阳李相国》词:“铜柱烟消,玉关雪霽,河山明秀。”
(2).优异。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清 朱彝尊 《迈陂塘·赠吴天章》词:“爱 莲洋 无多行卷,才华直恁明秀。纷纷日下柴车至,逸藻 吴郎 希有。”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四围(四圍)sì wéi
(1).四面环绕。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西湖好处》:“﹝ 西湖 ﹞青山四围,中涵緑水,金碧楼臺相间,全似着色山水。” 元 贡奎 《偶成》诗:“瀲瀲横塘柳四围,雨餘来看緑阴肥。”《冷眼观》第七回:“远远的看见有一所庄院,乌压压四围树木,遥见几缕炊烟。”
(2).四周,周围。 唐 牟融 《登环翠楼》诗:“云树四围当户暝,烟嵐一带隔帘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郭沫若 《夕暮》诗:“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