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义命孰不知,践履或差缪。

楼钥宋代〕《送制帅林和叔归

使君一何清,鹤骨天与瘦。
少年场屋声,六艺饱芳漱。
一行起作吏,所立已不苟。
立朝凛大节,论事几及霤。
发言必体国,平正无矫揉。
藜藿为不採,风采照宇宙。
出入有本末,眼见凡三就。
来不为苟合,荐召乃结绶。
去亦不好高,三宿徐出昼。
天宫岂不贵,陈义坚素守。
赣州尝报政,复来守鄞鄮。
不求赫赫名,实出龚黄右。
情伪千万端,到眼辄空透。
抚民过婴儿,闾里息争斗。
奸胥及强梗,时用霹雳手。
人诵南山判,情通理亦究。
六邑俱帖静,称赞不容口。
律身至严冷,无能掣吾肘。
吏事精且勤,呼烛侵夜漏。
公退入家塾,诸孙后来秀。
吏卒不识面,洛诵出窗牖。
几年南塘路,来往困僵仆。
一朝平似掌,行歌纷老幼。
公心信如水,古井波不皱。
荣观处超然,轩冕亦何有。
翩翩欲赋归,排云屡腾奏。
庙论终不许,斯民方借寇。
上心重闵劳,祠官向庐阜。
阖境极攀恋,人人怀杜母。
君看卧辙人,谁能使奔走。
挽须不得留,百拜愿公寿。
老我幸同朝,倾盖已如旧。
联事东西省,交情久益厚。
我归公亦来,门户托云覆。
黄堂间参语,惟我牲与舅。
扬旌鸣鼓吹,贲此蓬荜陋。
清谈不及私,翁归况不受。
义命孰不知,践履或差缪。
惟公见善明,力行真耐久。
有时相与言,心同兰其臭。
掺祛宁忍别,追送列觞豆。
公虽不好饮,勉为引醇酎。
公去我亦隐,菽水翻彩袖。
花溪渺何许,望望几双堠。
千里共月明,怀人重搔首。
惟应折梅花,临风为三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义命践履差缪

义命(義命)yì mìng
(1).正道;天命。 宋 曾巩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又谓 雄 非有求於 莽 ,特於义命有所未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诲之以安义命而知进退,勉之以崇名节而黜浮竞。”
(2).泛指本分。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一:“予今老矣,平生坎坷大都与 家山 同,独能以义命自安,而不役役于穷途。”  ——《漢語大詞典》
孰 shú《國語辭典》

孰 [ shú ]

  1. 成熟。熟的本字。《說文解字·丮部》:「孰,食飪也。」清·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
  1. 誰。《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唐·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2. 何、什麼。《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践履(踐履)jiàn lǚ
(1).踩;踏。《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宋 王十朋 《再用前韵》:“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 清 唐甄 《潜书·利才》:“人之常情,揃脱爪髮,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
(2).行走。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旧唐书·李纲传》:“ 贞观 四年,拜太子少师,时 纲 有脚疾,不堪践履。” 明 方孝孺 《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
(3).履践;前往。《后汉书·隗嚣传》:“ 遵 与 隗王 歃盟为 汉 ,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
(4).实行;实践。 宋 司马光 《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 周公 孔子 仁义礼乐。”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柴云章至孝》:“ 柴云章 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説》,皆其晨昏践履之实。”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
(5).遵循;依照。《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唐 杜牧 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 宋 张预 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
(6).踪迹,行迹。 唐 柳宗元 《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7).喻指行为;行动。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华允诚传》:“ 允诚 践履篤实,不慕荣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王端毅公遗事》:“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
(8).任职。 唐 元稹 《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 拭 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餘誉。”《旧唐书·杜审权传》:“今明公捨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閫,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 清 侯方域 《书周仲驭集后》:“ 仲驭 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贄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復有议其刚傲者。”  ——《漢語大詞典》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差缪(差繆)chà miù
差谬。《鹖冠子·天则》:“差繆之间,言不可合。”《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 魏 主 珪 ﹞疑羣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记其旧恶,輒杀之;其餘或颜色变动,或鼻息不调,或步趋失节,或言辞差繆,皆以为怀恶在心,发形於外,往往手击杀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