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腴饮甘液,琅函披内经。
霜日炫晴昼,湖光掠眼明。散策事幽讨,出门聊意行。
柳塘和靖居,宫殿若化成。霞裾赤城仙,笑语相逢迎。
云腴饮甘液,琅函披内经。趺坐纵名谈,妙处俱忘形。
须臾启灵锁,台沼列万楹。径路通深杳,宫花不知名。
石泉鸣佩环,松篁奏竽笙。髣髴如钧天,音韵铿韺䪫。
吾皇香案臣,笔力雕阳春。危亭倚高寒,意气干青云。
饮酣视八极,神驰白玉京。日月看跳丸,羲轮忽西倾。
归来十里塘,问讯江梅英。断桥流水香,一枝疏影横。
烟淡月昏黄,清于玉壶冰。锦囊搜好句,山阿纪前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云腴(雲腴)yún yú
(1).茶的别称。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青櫺子》:“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 宋 黄儒 《〈品茶要录〉叙》:“借使 陆羽 復起,閲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瓜分金子,鱠切银丝,茶煮云腴。”
(2).酒。 金 元好问 《李成之王彦华赵孝先以提学命见饷佳酒且求制名》诗:“云腴俗士无风神,红珠女儿茜裙新。”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何必酿云腴。若但杀鷄炊黍。”
(3).传说中的仙药。《云笈七籤》卷七四:“又云腴之味,香甘异美……长魂养魄,真上药也。” 宋 仲殊 《西江月》词:“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漢語大詞典》
(2).酒。 金 元好问 《李成之王彦华赵孝先以提学命见饷佳酒且求制名》诗:“云腴俗士无风神,红珠女儿茜裙新。”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何必酿云腴。若但杀鷄炊黍。”
(3).传说中的仙药。《云笈七籤》卷七四:“又云腴之味,香甘异美……长魂养魄,真上药也。” 宋 仲殊 《西江月》词:“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漢語大詞典》
饮 ( 飲 ) yǐn
饮 [ yǐn ]
- 喝,又特指喝酒:~水思源。~酒。~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形容悲哀到了极点)。~鸩止渴。
- 指可喝的东西:冷~。~料。~食。
- 含忍:~恨。~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
- 隐没(mò):~羽。
- 给牲畜水喝:~马。~牛
甘液 gān yè
(1).甜美的汁液。 汉 王逸 《荔支赋》:“仰叹丽表,俯尝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气。” 宋 文同 《莲赋》:“甘液凝而露浥兮,清香馥而风递。”
(2). 宋 秦观 作《清和先生传》,以酒拟人,曰:“ 清和先生 姓 甘 名 液 ,字 子美 。”后因以“甘液”称酒。 ——《漢語大詞典》
(2). 宋 秦观 作《清和先生传》,以酒拟人,曰:“ 清和先生 姓 甘 名 液 ,字 子美 。”后因以“甘液”称酒。 ——《漢語大詞典》
琅函 láng hán
(1).书匣的美称。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八四:“琅函锦篋深韜袭,留付 松阴 后辈看。”
(2).指道书。 宋 晁补之 《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金 赵秉文 《鲁直乌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指道书也。”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之二九:“诗成便返青天去,遗下琅函第几籤。”
(3).犹华翰。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紬书金匱,自不负平生之所学。” ——《漢語大詞典》
(2).指道书。 宋 晁补之 《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金 赵秉文 《鲁直乌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指道书也。”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之二九:“诗成便返青天去,遗下琅函第几籤。”
(3).犹华翰。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紬书金匱,自不负平生之所学。” ——《漢語大詞典》
披 pī《國語辭典》
披 [ pī ]
动- 将衣物搭在肩背上。如:「披羊皮的狼」。《文选·曹丕·杂诗二首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 打开、翻开。如:「披卷」、「披襟」、「披肝沥胆」。唐·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 剖开、揭露。《汉书·卷五一·枚乘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一纸私函将意去,五中深虑向君披。」
- 分开、拆裂。《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
- 分散、散开。如:「披头散发」、「披发左衽」。《明史·卷一·太祖本纪一》:「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
披 [ pēi ]
- (一)之又音。
内经(内经)
宋史徽宗纪重和元年九月诏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二员
又庞安时传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滥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沈分四温于伤寒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䆒而得其说 云笈七签盘古真人因功立德见召于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二皇内经三十六卷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
又后天皇氏始兴焉时老君降三元空天宫以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与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天皇氏后而地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地皇氏后而人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人皇氏内经十四篇人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 ——《骈字类编》
又庞安时传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滥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沈分四温于伤寒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䆒而得其说 云笈七签盘古真人因功立德见召于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二皇内经三十六卷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
又后天皇氏始兴焉时老君降三元空天宫以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与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天皇氏后而地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地皇氏后而人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人皇氏内经十四篇人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