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宦途落寞知音绝,三抚朱弦只自悲。

虞俦宋代〕《挽吏部石似之

四海声名桂一枝,流年仅及手中蓍。
康成未免龙蛇厄,翁子宁酬富贵期。
天上玉楼须好记,人间金谷漫遗诗。
宦途落寞知音绝,三抚朱弦只自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宦途落寞知音朱弦只自

宦途 huàn tú
做官的道路;官场。《梁书·萧子范传》:“ 子范 少与弟 子显 、 子云 才名略相比,而风采容止不逮,故宦途有优劣。” 唐 白居易 《短歌行》:“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宋 王禹偁 《书斋》诗:“莫笑未归田里去,宦途机巧尽能忘。” 明 杨珽 《龙膏记·游仙》:“下官纔涉宦途,再完伉儷,事业未终,遽难从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继之 嘆道:‘老弟,你未曾经歷过宦途,那里懂得这许多!’”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这在他的宦途上是一大蹭蹬,比 李白 在 天宝 三年被赐金还山的待遇,还要冷落。”  ——《漢語大詞典》
落寞 luò mò
(1).落拓,潦倒。《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寞。” 金 王若虚 《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继遭丧乱,生理日艰,晚达 汴梁 ,纔试充史院书写,不胜落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如此落寞,尚不刻苦,乃学浮荡耶?”
(2).冷落,寂寞。 唐 辨才 《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吕丈 在乡里,方取其家来,骨肉得团聚,不至落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 王统照 《纪梦》:“她是孤寂的、落寞的,如同远处跑来的一个陌生人。”  ——《漢語大詞典》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1.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2.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3.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4.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5.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6.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7.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三 sān《國語辭典》

三 [ sān ]

  1. 介于二和四之间的自然数。如:「二、三、四、五……」。大写作「参」,阿拉伯数字作「3」。
  2. 姓。如明代有三成志。
  1. 第三位的。如:「这次比赛他得了第三名。」
  2. 表多数或多次的。如:「举一反三」、「三番两次」、「一问三不知」。

三 [ sàn ]

  1. 屡次、再三。参见「三思」、「三复」等条。

三 [ sā ]

  1. 同「仨 」。
抚 ( 撫 ) fǔ
抚 [ fǔ ]
  1. 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
  2. 扶持,保护:~养成人。
  3. 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
  4. 同“拊”。
朱弦(朱絃)zhū xián
亦作“ 朱絃 ”。
(1).用熟丝制的琴弦。《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鐘,尚拊之膈,朱絃而通越也。”《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 郑玄 注:“朱弦,练朱絃。练则声浊。” 孔颖达 疏:“案《虞书》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瑟练弦。此云朱弦者,明练之可知也。云练则声浊者,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弦浊。”
(2).泛指琴瑟类弦乐器。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緑醑,雅曲韵朱弦。” 宋 陆游 《千峰榭宴坐》诗:“朱弦静按新传谱,黄卷闲披累译书。” 清 孙枝蔚 《赠和州杨仲延》诗:“刺史来 歷阳 ,终日弹朱絃。”  ——《漢語大詞典》
只自 zhī zì
徒自,徒然。 唐 杜甫 《忆郑南》诗:“万里苍茫外,龙蛇只自深。” 仇兆鳌 注引 张远 曰:“峡水苍茫,徒为龙蛇深窟,不似 郑 南江心之瀟洒。”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