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蚤年 zǎo nián
多年以前。指年轻的时候。蚤,通“ 早 ”。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周少隐 紫芝 ,蚤年尝学为诗於一士大夫姓 刘 者。”一本作“ 早 ”。《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自幼父母双亡,蚤年孤苦,宗族又无所依。” 清 龚自珍 《戒诗》之一:“蚤年攖心疾,诗境无人知。” ——《漢語大詞典》
游历(遊歷)yóu lì
游览;漫游。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发 卞口 而游歷,迄 西山 而弭轡。” 宋 史达祖 《喜迁莺·元宵》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 清 顾炎武 《赠钱行人邦寅》诗:“ 南徐 游歷地,儻有和歌辰。” 马南村 《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 美洲 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
(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 辟疆 方集宾友,而 献之 游歷既毕,傍若无人。” 唐 白居易 《游石门涧》诗:“自从 东晋 后,无復人游歷。” 明 高启 《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盖自各国通商,而洋货之贩运,洋人之游歷,日益繁多。”
(2).犹交游。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游歷诸贵之间,尤为 岐王 之所眷重。” ——《漢語大詞典》
(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 辟疆 方集宾友,而 献之 游歷既毕,傍若无人。” 唐 白居易 《游石门涧》诗:“自从 东晋 后,无復人游歷。” 明 高启 《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盖自各国通商,而洋货之贩运,洋人之游歷,日益繁多。”
(2).犹交游。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游歷诸贵之间,尤为 岐王 之所眷重。” ——《漢語大詞典》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形-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一)之语音。
诸方(諸方)zhū fāng
(1).各地方。《晋书·何劭传》:“每诸方贡献,帝輒赐之,而观其占谢焉。” 南朝 梁元帝 《庾先生承先墓志》:“诸方未游,佳城已望。”《新唐书·百官志二》:“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
(2).犹诸道。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
(3).别的方位;别的地方。《太平广记》卷二六四引 五代 王仁裕 《王氏见闻·韩伸》:“又或云某方位去吉,即往之,诸方纵人牵之不去。”《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僧辞,问云:‘学人到诸方,有人问和尚近日作么生,未审如何祇对。’” ——《漢語大詞典》
(2).犹诸道。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
(3).别的方位;别的地方。《太平广记》卷二六四引 五代 王仁裕 《王氏见闻·韩伸》:“又或云某方位去吉,即往之,诸方纵人牵之不去。”《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僧辞,问云:‘学人到诸方,有人问和尚近日作么生,未审如何祇对。’” ——《漢語大詞典》
触处(觸處)chù chù
到处,随处。极言其多。《南史·循吏传序》:“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触处成羣,盖 宋 世之极盛也。” 明 刘基 《蝶恋花》词:“白水茫茫烟渺渺。原野高低,触处生芳草。” 清 侯铨 《送西京再至京师次西涧翁韵》:“匆匆便作临 河 别,离绪无端触处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饮马 扬子江 ,触处见将才。” ——《漢語大詞典》
无心(無心)wú xīn
(1).犹无意,没有打算。《东观汉记·寇恂传》:“ 皇甫文 , 峻 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唐 杜甫 《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 朱延年 ﹞也不知道是 徐总经理 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
(2).没有成见。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
(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五代 齐己 《送略禅师归南岳》诗:“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4).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宋 高似孙 《纬略·穷奇》:“ 东方朔 《神异经》曰:‘ 崑崙 西有兽,其状如犬,有两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臟……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
(5).古谓蚯蚓食土无心。《大戴礼记·易本命》:“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淮南子·墬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高诱 注:“蚯蚓之属是也。”
(6).草名。参见“ 无心草 ”。 ——《漢語大詞典》
(2).没有成见。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
(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五代 齐己 《送略禅师归南岳》诗:“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4).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宋 高似孙 《纬略·穷奇》:“ 东方朔 《神异经》曰:‘ 崑崙 西有兽,其状如犬,有两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臟……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
(5).古谓蚯蚓食土无心。《大戴礼记·易本命》:“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淮南子·墬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高诱 注:“蚯蚓之属是也。”
(6).草名。参见“ 无心草 ”。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道场(道場,道塲)dào chǎng
亦作“ 道塲 ”。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