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相逢几说李端公,未报舒州谢表通。

赵蕃宋代〕《呈折子明丈十首

相逢几说李端公,未报舒州谢表通。
要识淮南佳绝地,灊山皖水莫之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相逢端公谢表

相逢 xiāng féng
彼此遇见;会见。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宋 王易简 《水龙吟》词:“看明璫素袜,相逢憔悴,当应被,薰风误。”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举世无知音,今夕相逢,岂天假真缘耶。”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端公 duān gōng
      (1). 唐 代对侍御史的别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外郎御史遗补相呼为院长,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为端公。”《通典·职官六》:“侍御史之职……臺内之事悉主之,号为臺端。他人称之曰端公。”
      (2).男巫的别称。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端公誑取施利,每及万緡。” 清 唐甄 《潜书·抑尊》:“ 蜀 人之事神也,必冯巫,谓巫为端公。”
      (3). 宋 代对衙役的称呼。《水浒传》第八回:“只説 董超 正在家拴束包裹,只见巷口酒店里酒保来説:‘ 董端公 ,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请説话。’……原来 宋 时的公人都称呼‘端公’。”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舒 shū《國語辭典》

      舒 [ shū ]

      1. 伸展。如:「舒手舒脚」、「舒眉弄眼」。
      2. 宣泄、抒发。如:「舒怀」。《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忱菀而莫达。」《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 迟缓、从容不迫。《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唐·柳宗元〈游黄溪记〉:「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2. 安适、舒畅。如:「舒泰」、「舒服」。《文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1. 姓。如唐代有舒元舆。
      州 zhōu《國語辭典》

      州 [ zhōu ]

      1. 水面上的陆块。《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同「洲 」。
      2. 行政区域划分的名称。如:「苏州」、「加州」。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州绰。
      1. 稳固。《国语·齐语》:「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谢表(謝表)xiè biǎo
      旧时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后逊位,手书谢表,深陈德薄不足以奉宗庙,充小君之位。”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帅、守、监司初到任,并陞除,或有宣赐,皆上四六句谢表。”《渊鉴类函》卷十七引 明 高道素 《上元赋》:“咸进贺言,兼称谢表。”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