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小雨 xiǎo yǔ
指雨量不大的雨(24小时内雨量达10毫米或一小时内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雨) ——《漢語大詞典》
装 ( 裝 ) zhuāng
装 [ zhuāng ]
-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
-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
-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
-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
-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
-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
- 安置,安放:~载。~卸。
- 布置,点缀:~修。~饰。
-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图画(圖畫)tú huà
(1).绘画。《史记·外戚世家》:“上居 甘泉宫 ,召画工图画 周公 负 成王 也。” 唐 张泌 《春日旅泊桂州》诗:“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鶯声似管絃。”《西游记》第四九回:“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神影,这才是鱼篮 观音 现身。”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昔在 汉 氏,若 武梁祠 、 鲁灵光殿 ,皆图画伟人事蹟。”
(2).用线条、色彩构成的形象或肖像。《汉书·赵充国传》:“乃召黄门郎 扬雄 即 充国 图画而颂之。” 五代 齐己 《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诗:“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因为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
(3).指地图。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4).比喻壮丽的河山。 宋 苏轼 《郁孤台》诗:“入境见图画,鬱孤如旧游。”
(5).谋划。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图画安危,揆度得失。”《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復为图画成败。” 宋 秦观 《谋主》:“所与图画者,虽父子兄弟有不得而知焉。” ——《漢語大詞典》
(2).用线条、色彩构成的形象或肖像。《汉书·赵充国传》:“乃召黄门郎 扬雄 即 充国 图画而颂之。” 五代 齐己 《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诗:“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因为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
(3).指地图。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4).比喻壮丽的河山。 宋 苏轼 《郁孤台》诗:“入境见图画,鬱孤如旧游。”
(5).谋划。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图画安危,揆度得失。”《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復为图画成败。” 宋 秦观 《谋主》:“所与图画者,虽父子兄弟有不得而知焉。” ——《漢語大詞典》
红尘(紅塵)hóng chén
(1).车马扬起的飞尘。 汉 班固 《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 杜牧 《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秦观 《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閒煞踏青屐。”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2).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漢語大詞典》
(2).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漢語大詞典》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动-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杳冥 yǎo míng
(1).指天空,高远之处。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絶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唐 魏朴 《和皮日休悼鹤》:“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 清 卓尔堪 《雪窦》诗:“拾级凌千仞,身疑入杳冥。”
(2).阴暗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吕延济 注:“杳冥,阴暗貌。”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瞻玄云之蓊鬱,仰沉阴之杳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
(3).犹渺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际,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陈书·高祖纪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详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 织女 ……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零。”
(4).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晁伯 ﹞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神人之情不相远,未可以为杳冥而遇之也。” ——《漢語大詞典》
(2).阴暗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吕延济 注:“杳冥,阴暗貌。”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瞻玄云之蓊鬱,仰沉阴之杳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
(3).犹渺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际,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陈书·高祖纪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详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 织女 ……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零。”
(4).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晁伯 ﹞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神人之情不相远,未可以为杳冥而遇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