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徊往事余形容,到处已成踏雪鸿。
曹奕霞〔清代〕《双剑歌为周蓉湖银台赋》
何来匣底双芙蓉,光怪烛屋明秋虹。天地之宝恒万钟,非公博物谁昭蒙。
七闽云历三十峰,遇人谈剑名猿公。剑虽不得其述穷,求之铸者靡良工。
干镆自古竞楚风,方彼百鍊炉冶红。鬼神守护日月镕,良由造化非人功。
低徊往事余形容,到处已成踏雪鸿。今兹建宁侯姓庞,命谁巧作山骨铜。
两虬跃出雌与雄,公久望气如司空。得来仍在闽海东,神物固与奇士同。
晦显岂必殊霜锋,纵使埋没粪土中。精采齧蚀光愈融,星文况铄银台崇。
斗牛电掣凌苍穹,宝装漆鞘声鏦鏦。挂壁日惟图史共,舞时更与书法通。
佩之岂止庇一躬,欲卫吾道驱阴雺。剑得其人其遇隆,不随下客弹鱼𨍈。
酒酣斫地曾无庸,轩开有绿气郁葱,摩挲三尺愁吴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低徊 dī huái
(1).徘徊,流连。《汉书·司马相如传》:“低徊 阴山 翔以紆曲兮,吾乃今日覩 西王母 。” 唐 韩愈 《驽骥》诗:“騏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良朋至止,无不耳目一新,低徊留之而不能去者。” 秦牧 《社稷坛抒情》:“平时则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那里低徊。”
(2).回味;留恋地回顾。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此种眼前琐事,随手写来,不使一典,不著一词,而情味悠然,低徊不尽,较之运古鍊句者更进矣。”《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 低徊往事,追忆旧游,恍惚如烟,迷离似梦。” 邓家彦 《有忆》诗:“低徊往事心如醉,棖触新愁貌亦癯。”
(3).形容萦绕回荡。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什不闲有旦有丑而无生,所唱歌词别有腔调,低徊婉转,冶荡不堪。” 郑振铎 《蝉与纺织娘》:“他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参见“ 低回 ”。 ——《漢語大詞典》
(2).回味;留恋地回顾。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此种眼前琐事,随手写来,不使一典,不著一词,而情味悠然,低徊不尽,较之运古鍊句者更进矣。”《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 低徊往事,追忆旧游,恍惚如烟,迷离似梦。” 邓家彦 《有忆》诗:“低徊往事心如醉,棖触新愁貌亦癯。”
(3).形容萦绕回荡。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什不闲有旦有丑而无生,所唱歌词别有腔调,低徊婉转,冶荡不堪。” 郑振铎 《蝉与纺织娘》:“他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参见“ 低回 ”。 ——《漢語大詞典》
往事 wǎng shì
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史记·太史公自序》:“此人皆意有所鬱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唐 刘长卿 《南楚怀古》诗:“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 明 刘基 《满江红》词:“怀往事,空凄切。思不断,肠千结。”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去年夏天, 郭祥 遇到 朴贞淑 时,两人谈起往事。” ——《漢語大詞典》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代-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形容 xíng róng
(1).外貌;模样。《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见於肤色。”《北史·夏侯道迁传》:“时日晚天阴,空中微闇,咸见 夬 在坐,衣服形容,不异平昔。” 宋 王禹偁 《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 吴组缃 《天下太平》:“它的形容虽因年久失修,显得很是晦暗败坏了……”
(2).指表情,神态。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
(3).形状。《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
(4).指盛德的表现;体现。《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蔡谟传》:“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 晋 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儻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5).借指盛德。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閤下之形容矣。”
(6).描摹;描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7).指装饰、描画。 唐 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8).比照。《水浒传》第十二回:“ 王伦 心里想道:‘若留 林冲 ,实形容得我们不济。’” ——《漢語大詞典》
(2).指表情,神态。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
(3).形状。《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
(4).指盛德的表现;体现。《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蔡谟传》:“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 晋 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儻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5).借指盛德。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閤下之形容矣。”
(6).描摹;描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7).指装饰、描画。 唐 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8).比照。《水浒传》第十二回:“ 王伦 心里想道:‘若留 林冲 ,实形容得我们不济。’” ——《漢語大詞典》
到处(到處)dào chù
处处,各处。 唐 李山甫 《寒食》诗:“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宋 张道洽 《岭梅》诗:“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为选中了乘龙佳壻,到处夸扬。”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小麦也都淹没在野草里,到处都是攀地龙和野苇子。”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动-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 姓。如汉代有成瑨。
-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踏雪 tà xuě
亦作“蹋雪”。 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 唐 孟郊 《寒溪》诗:“晓饮一杯酒,踏雪过青溪。” 元 萨都剌 《题茅山梅石道士卷》诗:“道人鹤氅颠倒披,芒鞋踏雪夜深归。” 清 邵长蘅 《雪后登滕王阁放歌》:“夜深蹋雪还上来,挥手寒窓招海月。”《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 安老爷 却又因那驴儿生得神骏,便合 九公 要了,作为日后自己踏雪看山的代步。” 许杰 《忆王以仁》:“每当雪月交辉的静夜,独自踏雪夜游。” ——《漢語大詞典》
鸿 ( 鴻 ) hóng
鸿 [ hóng ]
- 大雁:~雁。~毛。雪泥~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 大:~博。~图。~沟。~儒。~福。~运。~烈。
- 指书信:来~。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