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王孙加礼貌,官吏足声称。

程敏政明代〕《送萧文明给事持节册封唐府得承字

藩封遵旧制,天语重亲承。玉节龙垂綍,朱函凤结縢。

使镳联绂弁,行李却金缯。翰墨心偏健,舟车力更胜。

王孙加礼貌,官吏足声称。永日花明驿,南薰麦荫塍。

观风临淯水,怀古望舂陵。封事思晨入,严程戒夙兴。

萦还应几月,青琐候良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王孙加礼官吏声称

王孙(王孫)wáng sūn
(1).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 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夫之 通释:“王孙,隐士也。 秦 汉 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綺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2).旧时对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 索隐引 刘德 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 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排衙。”
(3).人名。指 卓王孙 。 汉 临邛 人,家巨富。《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 王孙 之属, 郤公 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刘逵 注:“ 王孙 , 卓王孙 也。”
(4).人名。指 汉 杨王孙 。 宋 苏轼 《赠章默》诗:“难从 王孙 裸,未忍 夏后 堲。” 李厚 注:“ 前汉 杨王孙 ,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5).植物名。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黄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汉 王延寿 《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蒋之翘 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
(8).蟋蟀的别名。《周礼·考工记·梓人》“以注鸣者” 孔颖达 疏引《方言》:“﹝精列﹞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南楚 之间,或谓之王孙。”按,《方言》“王”作“蚟”。
(9).复姓。 汉 代有 王孙皓 、 王孙卿 、 王孙庆 。  ——《漢語大詞典》
加礼(加禮)jiā lǐ
(1).厚于常规的礼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晋侯 见 郑伯 ,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
(2).以礼相待。《东观汉记·虞延传》:“ 延 以 寅 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后汉书·孔融传》:“其餘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  ——《漢語大詞典》
貌 mào《國語辭典》

貌 [ mào ]

  1. 長相、面容。如:「容貌」、「相貌」、「其貌不揚」、「花容月貌」、「相貌堂堂」。
  2. 外表、外觀。如:「外貌」、「全貌」。
  3. 模樣、姿態。如:「怒貌」、「醉貌」。《文選·賈誼·鵩鳥賦》:「止于坐隅兮,貌 閑暇。」
  4. 姓。如周代有貌辨。
  1. 描繪、描摹。《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楊貴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聊齋志異·卷二·阿寶》:「遂貌其呆狀,相郵傳作醜語,而名之曰:『孫痴』。」通「邈」。
官吏 guān lì
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 二世 乃遵用 赵高 ,申法令。乃阴与 赵高 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於庭。”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蠹鱼》:“字汝曰蠹汝不耻,真同官吏剧贪侵。”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 寻邬 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声称(聲稱)shēng chēng
(1).名声;声誉。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时进士 张九皋 ,声称籍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郑愚 尚书, 广州 人,雄才奥学,擢进士第,敭歷清显,声称烜然。” 清 黄景仁 《寿阳怀古》诗之二:“华门侠气有声称,窜窃俄夸土运乘。”
(2).声言;公开表示。 揆郑 《哀政闻社员》:“昔以保皇为标誌,今以政闻为声称。” 方之 《内奸》:“据某‘深挖’心理学家声称:这种昼夜难分、阴阳混淆的环境,有利于罪人忏悔罪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