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皓魄澹禅心,凉宵知漏永。

秦蕙田清代〕《冬夜有怀和天钧上人

暮云归远树,夕阳在西岭。招提寂无人,徙倚息孤影。

空山响天籁,严霜袭衣冷。皓魄澹禅心,凉宵知漏永。

嗟余履屯难,壮志邈难骋。反侧听蛩吟,荧荧一镫静。

清飙山中来,助我发深省。起坐调鸣琴,幽怀徒耿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皓魄禅心

皓魄 hào pò
明月。亦指明亮的月光。 唐 权德舆 《奉酬从兄南仲见示十九韵》:“清光杳无际,皓魄流霜空。” 宋 朱淑真 《中秋玩月》诗:“清辉千里共,皓魄十分圆。”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闺永叹》:“败叶秋残,皓魄阴生,青镜尘空,梅花子另,虚却团圞景。” 清 陈维嵩 《月下笛·本意》词:“今夕何年?满天皓魄,一轮圆碧。”  ——《漢語大詞典》
澹 dàn/tán《國語辭典》

澹 [ dàn ]

  1. 恬静而寡欲。《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泊乎无为,澹乎自持。」
  2. 安静。《老子·第二○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3. 清淡、不浓烈。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
  4. 水波荡漾。唐·白居易〈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诗:「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
  1. 姓。如明代有澹文升。

澹 [ tán ]

  1. 参见「澹台 」条。
禅心(禪心)chán xīn
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禪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禪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红楼梦》第九一回:“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鷓鴣。”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五:“禪心已似冬枯木,忍真拖泥带水行。”  ——《漢語大詞典》
凉 ( 涼 ) liáng/liàng《國語辭典》
  1. 「凉 」的异体字。
宵 xiāo《國語辭典》

宵 [ xiāo ]

  1. 夜、夜晚。如:「良宵苦短」、「通宵达旦」、「春宵一刻值千金」。《文选·潘岳·怀旧赋》:「宵展转而不寐,骤长叹以达晨。」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1. 细小。《礼记·学记》:「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汉·郑玄·注:「宵之言小也。」《史记·卷六○·三王世家》:「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通「小」。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漏 lòu《國語辭典》

漏 [ lòu ]

  1. 古代的一種計時器。《說文解字·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節。」《紅樓夢·第五四回》:「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
  2. 空孔、隙縫。《淮南子·脩務》:「禹耳參漏,是謂大通。」漢·高誘·注:「漏,穴也。」
  3. 常流膿水、不能收口的膿瘍。如:「痔漏」。《太平廣記·卷二六六·崔祕》:「醫療至經年,其鏃自出,其瘡成漏,終身不痊。」
  4. 姓。如明代有漏瑜。
  1. 液體自縫中流出或滲入。如:「漏雨」、「漏油」。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2. 洩露。如:「走漏消息」。《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晉·杜預·注:「傳言貂於此始擅貴寵,漏洩桓公軍事,為齊亂張本。」
  3. 遺忘、疏略。如:「遺漏」。《隋書·卷二五·刑法志》:「彪約所製,無刑法篇;臧、蕭之書,又多漏略。」
  4. 逃避。如:「漏稅」。
  5. 誘引。《水滸傳·第八八回》:「原來番將不輸,特地耍賣個破綻,漏他來趕。」
  1. 破爛、簡陋。《荀子·儒效》:「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宋·陸游 〈夢中作詩〉:「斷碑零落苔俱遍,漏壁微茫字半存。」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1.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1.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