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翩然归卧计筹峰下通玄馆,日听松风不异大韶乐,自谓身是葛天民。

郑元祐宋代〕《松风吟

昔者谷仙之真人,曾谒世皇通明殿,殿上赐坐言谆谆。

以为皇王帝霸,不殊冬夏秋春。紫极虽贵,白云难亲。

翩然归卧计筹峰下通玄馆,日听松风不异大韶乐,自谓身是葛天民。

松风晴吹东日上蓬山,阁外五采云霞新。日方西倾月复白,松风吹涧壑,不著人间一点之埃尘。

细而笙竽间奏有馀韵,大而海涛怒鼓翻龙鳞。真人卧起食息听不厌,自谓轩辕张乐、湘灵鼓瑟同天真。

有时雨雪黯惨之寒夜,有时花柳明媚之芳辰。松风不吹樽俎澹,松风不吹肌骨皴。

真人于此时,漱咽太和朝玉宸。撼屋松风三日吹不醒,安知便以神为马、尻为轮?

飞度蓬莱弱水三万里,众真欢言归何晚,坐吟松花屑粉沾冠巾。

于今三十五寒暑,天根月窟来往长频频。济济山中学仙侣,或跨鸾凤骖骐麟。

辛钘范蠡谩师友,南郭颜成谁主宾?善听松风不以耳,善御松风不以身。

真人有道传不朽,千古万古无缁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翩然归卧计筹通玄日听松风不异大韶天民

翩然 piān rán
(1).相反貌。《诗·小雅·角弓》“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毛 传:“不善紲檠巧用,则翩然而反。” 孔颖达 疏:“若不善置紲檠而巧用之,则翩然而其体反戾矣。” 清 龚自珍 《反〈祈招〉序》:“尝以暇日读《祈昭》之诗,翩然反之,作诗二章,以貽后之自桎梏者。”
(2).飞貌。 宋 王安石 《送丁廓秀才》诗之一:“好去翩然 丁令威 ,昔人且在不应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转眼化为鸚鵡,翩然逝矣。” 杨朔 《印度情思》:“天空里果然出现两只鸟,盘旋几圈,随后有一只翩然落到岩石上。”
(3).轻疾貌。 唐 韩愈 《杂诗》:“翩然下大荒,被髮骑騏驎。” 宋 刘过 《贺新郎·游西湖》词:“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 金女士 翩然走入,急到 徐夫人 面前,将地上翡翠扇子拾起。”
(4).潇洒貌。 明 方孝孺 《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诗与书皆翩然有尘外意,诚希世奇玩也。” 明 李东阳 《兆兄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翩然上马去,似有壮士襟。”  ——《漢語大詞典》
归卧(歸卧)guī wò
谓辞官还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贾耽 、 郑珣瑜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 唐 李山甫 《山中寄梁判官》诗:“归卧东林计偶谐,柴门深向翠微开。”  ——《漢語大詞典》
计筹
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整理自网络》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通玄 tōng xuán
通晓玄妙之理。 汉 张衡 《东巡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 唐 戴叔伦 《暉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丽质本来无偶,神机早已通玄。”  ——《漢語大詞典》
馆 ( 館 ) guǎn
馆 [ guǎn ]
  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旅~。~舍。
  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领事~。
  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照相~。
  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博物~。文化~。~藏。
  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家~。蒙~。坐~。
日听(日听)
战国策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也而数览王曰说吾而厌之今与靖郭君  ——《骈字类编》
松风(松風)sōng fēng
(1).松林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拜陵庙作》诗:“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壠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唐 杜甫 《玉华宫》诗:“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清 姚鼐 《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诗:“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 李广田 《记问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后吧,山里的泉水,万马奔腾的向下驰去,发出吓人的声响,又加以松风呼啸,自己就像在海涛中夜行。”
(2).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宋 苏轼 《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絃。”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3).指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箇倾心地便説知心话。” 凌景埏 校注:“松风,指茶。”  ——《漢語大詞典》
不异(不異)bù yì
没有差别;等同。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虽歷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 唐 杜甫 《兵车行》:“况復 秦 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宋 朱熹 《刘十九府君墓志铭》:“盖与先生不异,而温厚谨良则又过之。”  ——《漢語大詞典》
大韶 dà sháo
相传为 舜 乐名。《庄子·天下》:“ 舜 有《大韶》。”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葛 gé/gě《國語辭典》

      葛 [ gé ]

      1. 植物名。豆科葛属,多年生蔓草。茎细长,复叶阔大,花紫赤色,结实成荚。根可入药,亦可取出淀粉,供食用及制糊用。纤维可织布及作造纸原料。
      2. 夏天所穿的衣服。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
      3. 国名。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嬴姓。故城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葵兵县东北。

      葛 [ gě ]

      1. 姓。如晋代有葛洪。
      天民 tiān mín
      (1).指贤者。因其明乎天理,适乎天性,故称。《庄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孟子·尽心上》:“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宋 陈师道 《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读书斋铭》:“匪学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诚,卓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杀天民。” 清 魏源 《长沙秋怀》诗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