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黄钟大吕方并扣,金奏地下惊欲走。

李锴清代〕《雪后踏雪听倒影潭水

野鸡乱印前溪步,槎牙玉削沙头树。芒鞋踏雪雪不污,捷辟西南人潭路。

群动蛰伏万籁喑,飞空激响潭流深。黄钟大吕方并扣,金奏地下惊欲走。

我有深情久相对,青藤杖击层冰碎。乌黔鹄白天不移,湛然独立空明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钟大吕金奏地下

黄钟大吕(黄鐘大吕)huáng zhōng dà lǚ
见“ 黄鐘大吕 ”。
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常连用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和高妙。《列子·杨朱》:“黄鐘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亦作“ 黄钟大吕 ”。《陆象山语录》卷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 洙 、 泗 、 邹 、 鲁 之秘,其可不传耶?” 毛錡 《〈云帆集〉后记》:“洞萧牧笛,我们固然需要,但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扣 kòu《國語辭典》

扣 [ kòu ]

  1. 牵、勒住。《说文解字·手部》:「扣,牵马也。」《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大子与郭荣扣马。」
  2. 套住,把圈环状的东西钩结住。如:「扣纽扣」、「将门扣上」。
  3. 抓住、贴紧。如:「扣住原则」、「扣紧主题」、「扣人心弦」。
  4. 押解、拘留。如:「扣押」、「扣留」。《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那知州姓贺,奉了这项公事,不敢怠慢,即时扣了店主人到来,听四人的口词。」
  5. 敲、击。如:「扣钟」、「扣槃扪烛」。《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通「叩」。
  6. 攻打。如:「扣城不下」。《封神演义·第五回》:「扣玄关,天昏地暗;击地户,鬼泣神钦。」
  7. 扳动。如:「打靶时,枪托抵住肩窝,瞄准准星,用食指扣动扳机。」
  8. 戴上、施加。如:「他不知不觉被扣上一个罪名。」、「武大郎被扣了顶大绿帽。」
  9. 减掉、减去。如:「扣钱」、「扣分」、「扣进度」、「七折八扣」。
  10. 一种烹饪方法。将主要材料处理好,依序装入碗里,再加上佐料或调味料等,蒸或炖至熟透,吃时再倒盖于碗盘中。如:「梅干扣肉」、「南乳扣肉」。
  1. 用来钩结的环状物。如:「钮扣」、「鞋扣」、「绳扣」、「领扣」。也作「扣」。
  2. 减算价钱的比例数。如:「折扣」。
金奏 jīn zòu
(1).敲击钟鎛以奏乐。常用以指庙堂音乐。《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 郑玄 注:“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 唐 包佶 《祀风师乐章·奠币登歌》:“礼陈瑶币,乐献金奏。”《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杜仪 抽出一枝红旗来,上有‘金奏’二字。当下乐声又一齐大作起来。”
(2).泛指音乐或乐声。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咸》:“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明 刘基 《玉漏迟·初夏》词:“枝上鸣蜩,断续一庭金奏。”  ——《漢語大詞典》
地下 dì xià
(1).地面以下;地层内部。《史记·大宛列传》:“其东水东流,注 盐泽 , 盐泽 潜行地下,其南则 河 源出焉。”《汉书·贡禹传》:“及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荆州炮》:“ 尹太守 乃於城中掘得大砲数十……按 康熙 中 顺承王 勒尔锦 守 荆州 ,闻 吴 逆至,踉蹌而归,盖当时所铸者,恐以资 吴 ,故埋瘞於地下。”
(2).谓政党、团体等处于非法、秘密活动状态。 胡愈之 《〈西行漫记〉中文重译本序》:“在这一时期,他( 埃德加·斯诺 )认识了 美国 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 史沫特莱 ,还和 鲁迅 、 宋庆龄 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 上海 解放前一年,在地下时期,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3).指阴间。《吕氏春秋·直谏》:“ 夫差 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 子胥 於地下!’” 唐 杜甫 《怀旧》诗:“地下 苏司业 ,情亲独有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太医》:“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
(4).地面上。《水浒传》第四一回:“ 宋江 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大家藉草就坐在地下。”《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自己便踱出店外看那些车夫吃饭,见他们一个个蹲在地下,吃了个狼餐虎咽。”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1.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3.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5.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6.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7.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8.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9.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10. 往、去。如:「走往」、「走访」。
  1. 供行走的。如:「走道」。
  2.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3.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1.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