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公时在京领漕运,明年为刑曹尚书。

刘敏中元代〕《满江红 至元丙戌,敏中兴广平安思承同为御

,而志意又同,以是交甚款。又畸思承得拜其兄今宣慰公于其家,公即欢然相接,倾倒如书。公时在京领漕运,明年为刑曹尚书。会夏暑,以恩例决诸司囚。敏中以御史公以秋官实同其事。旦夕相从者弥月,凡公之毅敏公恕,尽于斯得之,而情好益密矣。又再岁,思承为四川副按察之成都,敏中为御史都司,岁余,谢病归济南。已而闻公由刑曹宣慰云朔,又闻思承还京为冬官侍郎。今年癸巳夏六月,公复以宣慰来山东,常治益都,过济南,顾敏中于陋巷,且致思承之问。凡与思承别盖五年,而公则四年矣,陈契阔,甚相乐也。明旦,公已行矣,乃知公近有充闾之庆,则又喜焉,而独恨不得为一贺也。十月,公以行部复过济南,见公于皇华驿,退以鄙怀作乐府一篇献于公,以发一笑,其亦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十载京华,也曾是、飘零狂客。还有幸、公家兄弟,相逢相识。记得宣恩疏决日,柏台骢马秋官笔。甚人生聚散等闲间,都难测。摩抚手,天西北。放浪迹,江湖国。忽高轩飞下,今夕何夕。头上貂蝉看欲见,掌中珠颗今先得。暂放教、诗酒豁平生,公休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漕运明年刑曹尚书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京 jīng《國語辭典》

京 [ jīng ]

  1. 人工所堆砌的高丘。《说文解字·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汉·毛亨·传:「京,高丘也。」《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大的方形谷仓。《管子·轻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3. 国都、首都。如:「京师」、「帝京」。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数目字。古代以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孙子算经·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
  5. 姓。如汉代有京房。
  1. 高大。《尔雅·释诂》:「京,大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燎京薪,駴雷鼓。」
  1. 齐等、比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京 [ yuán ]

  1. 墓地。如:「九京」。
领 ( 領 ) lǐng
领 [ lǐng ]
  1. 颈,脖子:引~而望。
  2. 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衣~。~口。~结。~带。~章。
  3. 事物的纲要:~袖。要~。提纲挈~。
  4. 带,引,率(shuài):带~。率(shuài)~。~头。~衔。
  5. 治理的,管辖的:~海。~空。~土。~域。占~。
  6. 接受,取得:~奖。~命。~款。~教(jiào )。招~。
  7. 了解,明白:~悟。~略。心~神会。
  8. 量词,用于衣服、席、箔等:一~席。
  9. 同“岭”,山岭。
漕运(漕運)cáo yùn
旧指从水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 涇 淮 造渠,以通漕运。” 晋 王羲之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宋 陆游 《知兴化军赵公墓志铭》:“抵公去,所发漕运四十万緡,不费一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漕运》:“ 秦 伐 匈奴 ,令天下飞芻輓粟,此漕运之始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五八四年, 隋文帝 令 宇文恺 率水工开凿 广通渠 ,引 渭水 自 大兴城 ,东至 潼关 ,长三百余里,漕运便利。”  ——《漢語大詞典》
明年 míng nián
次年;今年的下一年。《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 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明年八月乡试, 玉格 务必教他去观观场。” 鲁迅 《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死了的明年,同盟会才成立。”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刑曹 xíng cáo
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 宋 秦观 《贺钱学士启》:“矧册府校讎之号,洎刑曹勾稽之司。”《明史·林俊传》:“御史在刑曹,黄门出后府。”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司计之户部,司法之刑曹,议论之臺諫翰林,尤为要剧。”  ——《漢語大詞典》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