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望乡应未已,疾恶信如雠。

尹廷高元代〕《悲故乡集杜诗句二首 其二

遭乱发尽白,凭轩涕泗流。望乡应未已,疾恶信如雠。

岁月亦已久,干戈不肯休。何时减豺虎?高枕对南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望乡未已疾恶

望乡(望鄉)wàng xiāng
望见故乡;遥望故乡。亦借指思乡。《礼记·奔丧》:“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唐 刘长卿 《登台远眺》诗:“古臺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未已 wèi yǐ
不止;未毕。《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彦 《蓦山溪·大石》词:“落日媚 沧洲 ,泛一棹、夷犹未已。” 明 刘基 《漫成》之二:“一寸愁心千万里,不见行人应未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二人喜其词致,谈至月上未已。”  ——《漢語大詞典》
疾恶(疾惡)jí wù
憎恨坏人坏事。《后汉书·赵岐传》:“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唐 白居易 《和〈阳城驿〉》:“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緇衣。”《明史·王来传》:“而 来 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以天堂之逐客,又为人间道德之憎者,超越凡情,因生疾恶,与天地斗争,苟见众生动於凡情,则輒施以贱视。”
憎恶。《荀子·强国》:“夫 桀 紂 圣王之后子孙也,有天下者之世也……俄而天下倜然举去 桀 紂 而犇 汤 武 ,反然举疾恶 桀 紂 而贵帝 汤 武 ,是何也?”《东观汉记·王丹传》:“资性清白,疾恶豪强。”《晋书·羊祜传》:“ 祜 贞慤无私,疾恶邪佞, 荀勖 、 冯紞 之徒甚忌之。”《南史·循吏传·何远》:“ 远 性耿介,无私曲……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雠 ( 讎 ) chóu
雠 [ chóu ]
  1. 校对文字:校~。~校。~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2. 同“仇”。
  3.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有功”。
  4. 售,给价。
  5. 应对:~问(辩驳问难)。
  6. 同“酬”,酬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