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芾其知此。
岳珂〔宋代〕《米元章临智永千文真草帖赞》
永之法,妍而婉。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
彼妍我峭,惟神克肖。故曰袒裼不浼,夜户不启。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芾其知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善学(善學)shàn xué
善于学习。《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孔颖达 疏:“受者聪明易入,是为学之善。” 明 方孝孺 《见山堂记》:“知周乎物而不劳,才裕於用而无穷,斯为善学者矣。” ——《漢語大詞典》
柳下惠 liǔ xià huì
春秋 鲁 大夫 展获 ,字 季 ,又字 禽 ,曾为士师官,食邑 柳下 ,谥 惠 ,故称其为 展禽 、 柳下季 、 柳士师 、 柳下惠 等。以 柳下惠 之名最为著称。相传他与一女子共坐一夜,不曾淫乱。后用以借指有操行的男子。 明 沈受先 《三元记·秉操》:“我是 柳下惠 至晓不迷,只不如 鲁 男子闭户无求。”《镜花缘》第三八回:“据这光景,舅兄竟是 柳下惠 坐怀不乱了。” ——《漢語大詞典》
莫如 mò rú
不如。《国语·鲁语上》:“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史记·乐毅列传》:“王必欲伐之,莫如与 赵 及 楚 魏 。” 宋 苏轼 《徐州鹿鸣宴赋》诗叙:“永惟 三代 以来,莫如吾 宋 之盛。”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夫天下之至毒莫如蛇,而蛇之毒者又莫如蝁。” 鲁迅 《且介亭杂文·儒术》:“这说得很透彻:易习之伎,莫如读书。” ——《漢語大詞典》
鲁男子(魯男子)lǔ nán zǐ
(1).《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毛 传:“ 鲁 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託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閒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 柳下惠 然?嫗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 柳下惠 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 柳下惠 之可。’”后因称拒近女色的人为“鲁男子”。 宋 汪元量 《除夕同舍集饮》诗:“ 燕 伎女来情不恶, 鲁 男子在话难投。” 明 沈受先 《三元记·秉操》:“我是 柳下惠 至晓不迷,只不如 鲁 男子闭户无求。” 清 李渔 《慎鸾交·情访》:“闭门不学 鲁 男子,留坐权为 柳下生 。”亦省作“ 鲁男 ”。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夜奔来敝斋,硬坐中怀,破我 鲁 男淫戒。” 清 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婉转偎郎倚郎坐,不道 鲁 男真不可。”
(2). 汉 孔融 曾自称“鲁国男子”。《后汉书·杨彪传》:“时 袁术 僭乱, 操 ( 曹操 )託 彪 与 术 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融 ( 孔融 )曰:‘……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 孔融 鲁国 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操 不得已,遂理出 彪 。”后因以“鲁男子”称不畏强暴的有节之士。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三:“国中安得 鲁 男子,天下无如 王长君 。” 钱曾 注:“ 鲁 男子, 孔融 自称。” ——《漢語大詞典》
(2). 汉 孔融 曾自称“鲁国男子”。《后汉书·杨彪传》:“时 袁术 僭乱, 操 ( 曹操 )託 彪 与 术 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融 ( 孔融 )曰:‘……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 孔融 鲁国 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操 不得已,遂理出 彪 。”后因以“鲁男子”称不畏强暴的有节之士。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三:“国中安得 鲁 男子,天下无如 王长君 。” 钱曾 注:“ 鲁 男子, 孔融 自称。” ——《漢語大詞典》
芾 fèi/fú《國語辭典》
芾 [ fèi ]
形- 树木枝干、茎叶幼小的样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芾 [ fú ]
形- 草木茂盛的样子。《广韵·去声·物韵》:「芾,草木盛也。」
- 古代衣服上的蔽膝,有的以皮韦制成。《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汉·郑玄·笺:「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𫖒,以韦为之。」通「韨」。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