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
李慈铭〔清代〕《题岘樵枌东老屋校韵图》
古人取韵缓,清浊限方域。世儒泥章句,音义遂烦数。
长短齐人言,轻重汉儒读。后出益纷拿,圈发逞私欲。
梁陈讲声病,强以四声束。高贵暨梁武,卓识独破俗。
奈此风会趋,浮华斫其朴。颠倒言下上,虚实昧秀宿。
鲖乃切纣红,顼改翻许绿。燕说谁为刊,天籁返遭梏。
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丁贾皆经儒,同志有洙淑。
十卷十二凡,部别慎通独。悂缪偶貤孙,典刑未祧陆。
字不取类隔,文亦参篇玉。别体务荟萃,一音自联属。
虽病雅俗殽,尤多形体复。观过宜知仁,多文在富蓄。
谁欤妄兼并,画部成百六。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
国朝勇复古,亭林首张目。十部至廿一,研析递繁缛。
经子务博证,集矢遍吴棫。入声互割配,头脯强接续。
其意或过通,往往见违触。之脂支必分,元魂痕当副。
无锡与仪徵,雅冀古骚复。昌言终未行,习非徒娽娽。
蒙尝发狂论,吹万贵抱蜀。双声本天机,造化具宫角。
六书半形声,偏旁不相黩。持此两大端,如宗合其族。
一扫尘径芜,兼通绝津轴,霓蜺枉分别,颇陂免点辱。
屡欲勒一书,私以诏家塾,病懒辍觚翰,家贫艰毕牍。
羡君勤著述,榆阴掩深屋。朝夕罗丹铅,雅话尽籑录。
简炼比治兵,爬梳类折狱。即觇经济优,岂为盘错衄。
此图便千秋,雕虫等奴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北宋 běi sòng
朝代名。 宋太祖 赵匡胤 于公元960年建 宋 王朝,到 钦宗 靖康 二年(公元1127年)止,皆建都 汴京 (今 河南 开封市 ),共历九帝,统治一百六十七年,史称 北宋 。 ——《漢語大詞典》
家法 jiā fǎ
(1). 汉 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 唐 代家法已基本消亡。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梁国盛允》:“ 叔矩 则其孝敬,则粥身苦思,率礼无违矣;则其友于,则褒兄委荣,尽其哀情矣;则其学艺,则家法洽览,诲人不倦矣;则其政事,则施於已试,靡有闕遗矣。”《后汉书·徐防传》:“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姦路。” 李贤 注:“诸经为业,各自名家。”《宋书·百官志上》:“ 汉武 建元 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宣 成 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 明 宋濂 《诸子辩》:“ 穆公 之立,距 孔子 之没七十年, 子思 疑未长也,而何有答问哉?兼之气质萎弱,不类 西京 以前文字,其伪妄昭然可见。或者谓其能守家法,不杂怪奇,歷 战国 、 秦 、 汉 流俗而无所浸淫,未必然也,未必然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二十一·师法》:“ 汉 人重师法如此。又称家法,谓其一家之法,即师法也。”以后 宋 明 理学家把道统当作家法。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学其可无术歟’,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於 孔子 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
(2).治家的礼法。《宋书·王弘传》:“ 弘 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倣之,谓为 王太保 家法。”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祖讳 肱 ,为 虢州 司马;父讳 峦 ,都水使者,皆名,能守家法。” 宋 欧阳修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自 唐 灭,士丧其旧礼,而一切苟简,独 杜 氏守其家法。”
(3).指学术、文艺流派的风格、传统。 宋 梅尧臣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长廊 颜頵 碑,字体家法传。”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初 唐 四十韵惟 杜审言 ,如《送李大夫作》,实自 少陵 家法。”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历象器算是其所长,君子固当节取。若论道术,吾自守吾家法可耳。”
(4).泛指传统的习性。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革命以后,本可开展一些了,而还是守着奴才家法,不过这于饭碗,是极有益处的。”
(5).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张万户 ﹞教左右快取家法来,弔起贱婢打一百皮鞭。”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叫丫鬟取家法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孽海花》第二六回:“ 彩云 道:‘这个请 陆大人 放心,我再吵闹,好在 陆大人 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 ——《漢語大詞典》
(2).治家的礼法。《宋书·王弘传》:“ 弘 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倣之,谓为 王太保 家法。”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祖讳 肱 ,为 虢州 司马;父讳 峦 ,都水使者,皆名,能守家法。” 宋 欧阳修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自 唐 灭,士丧其旧礼,而一切苟简,独 杜 氏守其家法。”
(3).指学术、文艺流派的风格、传统。 宋 梅尧臣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长廊 颜頵 碑,字体家法传。”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初 唐 四十韵惟 杜审言 ,如《送李大夫作》,实自 少陵 家法。”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历象器算是其所长,君子固当节取。若论道术,吾自守吾家法可耳。”
(4).泛指传统的习性。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革命以后,本可开展一些了,而还是守着奴才家法,不过这于饭碗,是极有益处的。”
(5).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张万户 ﹞教左右快取家法来,弔起贱婢打一百皮鞭。”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叫丫鬟取家法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孽海花》第二六回:“ 彩云 道:‘这个请 陆大人 放心,我再吵闹,好在 陆大人 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 ——《漢語大詞典》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动-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名-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 姓。如宋代有守恭。
-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 通「狩」。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名- 朝代名:➊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参见「唐朝 」条。➌ 参见「[[后唐]]」条。➍ 参见「[[南唐]]」条。
-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 参见「[[荒唐]]」条。
- 参见「唐突 」条。
- 虚、空。如:「功不唐捐」。
代 dài《國語辭典》
代 [ dài ]
名- 历史的阶段、分期。如:「朝代」、「古代」、「唐代」、「现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泛指时间。如:「年代」、「时代」。
- 量词。计算辈分的单位。如:「他家四代祖孙都从事同一行业。」
- 继任的人。《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
- 国名:➊ 战国时的国家,为赵襄子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北省蔚县东北。➋ 五胡十六国鲜卑拓跋氏所建。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内蒙古一带,后为前秦所灭。
- 姓。如宋代有代渊。
- 替代、替换。如:「代课」、「越俎代庖」。《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彼可取而代也。」
- 交替、轮流。《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接替、继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
- 轮流更换。如:「人才代兴」、「新陈代谢」。
躅 zhú《國語辭典》
躅 [ zhú ]
名- 足迹、踪迹。《汉书·卷一○○·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诗:「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
- 比喻前贤的行为、功绩。宋·苏轼〈送顿起〉诗:「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 踩踏。《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师旷东躅其足,曰:『善哉善哉!』」
- 参见「[[踯躅]]」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