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朝天子慎封守,城外筑城随地形。

王鏊明代〕《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 其十二 陈朝旧城

江东天险天削成,长江为堑山为城。南朝天子慎封守,城外筑城随地形。

盘盘青山出复没,筑城密补青山缺。龙潭起至金川门,百里绵延城不绝。

青山四绕城四周,雁飞不过神鬼愁。北兵纵健无羽翼,礼乐兵刑何用修。

益州楼船夜飞渡,虽有金汤没人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朝天子封守城外筑城随地

南朝 nán cháo
1.我国 南北朝 时期,据有 江 南地区的 宋 、 齐 、 梁 、 陈 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故后人或借指 南京 。 唐 周贺 《送绍康归建业》诗:“ 南朝 秋色满,君去意如何?帝业空城在,民田坏塚多。” 清 陈恭尹 《秋日西郊宴集》诗:“欲洒 新亭 数行泪, 南朝 风景已全非。”详“ 南北朝 ”。
2.泛称位于南方的 南宋 、 南明 。 宋 范仲淹 《奏为契丹请绝元昊进贡利害》:“今有见虏主亲信,须指挥 夏州 令 杨守素 入南朝勾当,必是动有关报。今来虏使却言北朝并不子细。”《宣和遗事》后集:“ 金 人已渡河,乃呼曰:‘使南朝若遣二千人守河,我辈怎生得渡哉。’”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何意南朝天子,竟投大将之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小引》:“《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 田汉 《看成都京剧团演〈杨八姐盗刀〉》诗:“雉尾娥眉胆气豪,如飞双骑转南朝。”  ——《漢語大詞典》
天子 tiān z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帝尧 老,命 舜 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漢語大詞典》
慎 shèn《國語辭典》

慎 [ shèn ]

  1. 小心。如:「谨慎」。《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2. 重视。《荀子·彊国》:「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1. 与「勿」、「无」、「毋」等连用,表示吩咐告诫的话。《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1. 姓。如晋代有慎修。
封守 fēng shǒu
(1).边防;封疆。《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 传:“谨慎坚固封疆之守备。”《宋史·度宗纪》:“宜申儆国人,保固封守。”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封守者,君父之封守。君父徇国,欲守此千里提封,属之谁氏。”
(2).查封看管。 睡虎地 秦 墓竹简《封诊式·告臣》:“以律封守之,到以书言。”  ——《漢語大詞典》
城外
唐 王维 出塞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唐 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骈字类编》
筑城(築城)zhù chéng
建城。多指构筑城寨、城堡、城池和要塞等。《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 丰 伊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女官若有小过,暂且宽恕……譬如凿池挖塘而论,不必筑城作营,若遇天时雨雪霏霏,即令其暂且休息,以待来日。” 唐哲明 《工兵大成长》:“我们遵照这一指示,在训练内容上,决定主要学习爆破、筑城两门课程。”  ——《漢語大詞典》
随地(隨地)suí dì
(1).顺应地势;就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尧 聘 弃 ,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 清 梅曾亮 《栗恭勤公传》:“ 河 势变迁不常,衝非所防,遂成决口,甎则沿 河 民窑,终岁烧造,随地取用,不误事机。”
(2).到处;不拘何地。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一:“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如:不准随地吐痰。  ——《漢語大詞典》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