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提 tí/dī/dǐ《國語辭典》
提 [ tí ]
动- 用手悬空拿著。如:「提灯」、「提水桶」、「提笔写作」。
- 从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 把预定时间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 领取。如:「提货」、「提款」。
- 举出、揭示。如:「提名」、「提议」、「提要」、「提意见」。
- 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脑」。
- 说、谈。如:「提到」、「提及」、「旧事重提」、「这事不提也罢!」
- 警觉。《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儿。」
- 舀酒、油等的长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提弥明,清代有提桥。
提 [ shí ]
- 参见「[[朱提]]」条。
提 [ dī ]
动- 投掷。《战国策·燕策三》:「(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 参见「提防」、「提溜」等条。
没底 méi dǐ
(1).没有底止。形容程度深。《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这事可糟了!糟很了!糟的没底儿了!”如:再能抱上个胖小子,就好得没底啦!2.心中无数;无把握。如:这事儿能不能办成功,我实在没底。 ——《漢語大詞典》
篮 ( 籃 ) lán
篮 [ lán ]
- 用藤、竹、柳条编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网~。藤~。竹~。花~。
- 架上供投球用的带网铁圈:~球。投~。
採 cǎi《國語辭典》
采 [ cǎi ]
动- 摘取。《史记·卷一一九·循吏传》:「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唐·李白〈子夜吴歌·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同「采 」。
- 择取。《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可令中宫博简嫔媵,兼采微贱宜子之人。」唐·李白〈明唐赋〉:「采殷制,酌夏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同「采 」。
- 掘取。《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皓性微工巧,多所兴立,为山于天渊池西,采掘北邙及南山佳石,徙竹汝颖,罗莳其间。」同「采 」。
- 扯、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若是恼咱性儿起,揪住耳朵采头发。」
- 理会。《北齐书·卷九·后主穆后传》:「后既以陆为母,提婆为家,更不采轻霄。」《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诒书》:「众人那个采他,一味乱打。」通「睬」。
药 ( 葯 藥 ) yào
药 [ yào ]
- 可以治病的东西:~材。~物。补~。毒~。草~。中~。西~。~剂。~膳。~到病除。良~苦口。
- 有一定作用的化学物品:火~。炸~。杀虫~。
- 用药物救治:不可救~。
- 毒死:~老鼠。
- 古同“约”,缠。
- 草名,即“白芷”。
空山 kōng shān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李攀龙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