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泛泛东湖弄碧波,借问姓名张志和。

朱用纯清代〕《题《东湖钓隐图》赠张无待

短衣匹马天涯路,一年一恸空归去。不须舍旁苦竹逃,不须岸上牵船住。

泛泛东湖弄碧波,借问姓名张志和。曾寻沧海逢黄石,且脱青囊挂绿蓑。

有时放艇湖心白,一竿惊动蛰龙宅。会兴云雨遍大荒,再访五湖范少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泛泛东湖碧波借问姓名张志

泛泛(汎汎)fàn fàn
亦作“泛泛”。亦作“氾氾”。
(1).漂浮貌;浮行貌。《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紼纚维之。”《楚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与波上下,偷以全无躯乎?” 唐 吕周任 《泗州大水记》:“崇邱如岛,稍稍而没,夏屋如查,汎汎相继。” 元 张可久 《醉太平·怀古》曲:“翩翩野舟,汎汎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
(2).引申为随波逐流。 王闿运 《会试始萍生赋》:“浮江海而不沉,游清浊而无忤。岂汎汎以全躯,惟依依以保素。”
(3).水流貌。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一:“汎汎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九:“汎汎东流河,嫋嫋河上柳。”
(4).广大无边际貌。《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唐 张说 《离会曲》诗:“何处送客 洛 桥头, 洛水 泛泛中行舟。” 明 张煌言 《暮春有怀》诗:“汎汎苍海,盘桓少年。”
(5).充满貌。《素问·脉要精微论》:“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餘。”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三:“採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清 曹寅 《与曲师小饮》诗:“呶呶騶卒谁可拟,泛泛匏尊空自泻。”
(6).浮浅;寻常。 宋 苏轼 《与孙正孺书》之二:“阔远无他嘱,惟倍万保嗇而已,勿将作汎汎常语过耳也。”《朱子语类》卷七四:“汎汎做只是俗事,更无可守。”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谢师父救了我这蠢蠢之物,泛泛之才。” 章炳麟 《程师》:“﹝弟子﹞虽闻其説,谓汎汎与恒师等。”  ——《漢語大詞典》
东湖(東湖)dōng hú
湖名。在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东郊,为 杨汊湖 、 汤林湖 、 郭郑湖 、 喻家湖 、 牛巢湖 等的总称。全部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3平方公里。碧波万顷,山容水态,为著名风景区。其四周:湖南,山峦吐秀,在 洪山 、 磨山 、 珞珈山 一带有科学研究机构、植物园和武汉大学等;湖东,丛林含翠,建有疗养院、休养所;湖北,芦荻苍莽,渔舍井然;湖西为游览中心,建有运动场、博物馆和纪念 屈原 的 行吟阁 、纪念 太平天囯 女战士的 九女墩 ,以及 鲁迅广场 等;湖中心则有高耸的 湖光阁 。  ——《漢語大詞典》
弄 nòng/lòng《國語辭典》

弄 [ ​nòng ]

語音
  1. 把玩、玩賞。《漢書·卷四二·周昌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唐·李白〈別山僧〉詩:「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敬涇溪。」
  2. 遊戲、耍弄。如:「逗弄」、「戲弄」、「愚弄」。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3. 做、從事、處理。如:「弄飯菜」、「弄乾淨」。《兒女英雄傳·第一四回》:「你莫管,照我的話弄去就是了。」
  4. 探察、追究。如:「弄明白」、「這件事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5. 取得。如:「他弄來一頂帽子。」《紅樓夢·第五九回》:「只是要你們齊心打夥兒弄幾個錢回家受用,若不隨我,我也不管了。」
  6. 搖動、攪動。如:「這消息把大家弄得人心惶惶。」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怕露驚宿鳥,風弄庭槐。」
  7. 姦騙、淫亂。如:「她被弄大了肚子。」《紅樓夢·第六七回》:「你二爺在外頭弄了人。」
  8. 表演、彈奏。如:「弄笛」、「弄簫」。唐·王涯〈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9. 妝飾、修飾。如:「搔首弄姿」。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詞:「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1. 樂曲。如:「江南弄」、「梅花三弄」。《文選·嵇康·琴賦》:「改韻易調,奇弄乃發。」

弄 [ ​lòng ]

讀音
  1. 小巷。如:「巷弄」。《南史·卷五·齊廢帝鬱林王本紀》:「出西弄,遇弒。」
碧波 bì bō
清澄绿色的水波。 唐 李白 《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欲将振 五楼 之金策,浮 三湘 之碧波。” 唐 许浑 《夜泊永乐有怀》诗:“莲渚愁红荡碧波, 吴 娃齐唱采莲歌。” 明 胡其毅 《杨柳枝词和刘宾客韵》:“望去碧波魂欲断,红装驮马过桥时。” 清 查慎行 《西湖棹歌词》之八:“也道城中粧束好,碧波迴眼看梳头。” 碧野 《擎电放光的人们》:“阔水茫茫,金光灿烂的 天柱峰 就像沐浴在碧波万顷的人造海中。”  ——《漢語大詞典》
借问(借問)jiè wèn
(1).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勒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唐 任华 《寄杜拾遗》诗:“ 杜拾遗 ,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萨都剌 《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
(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 澄观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游诗》:“朝发 黄陵祠 ,暮至 赤沙 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 东京 来的 王教头 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邓秀梅 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
(4).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贞观 、 永徽 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 显庆 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 宋 梅尧臣 《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漢語大詞典》
姓名 xìng míng
姓和名字。《孙子·用间》:“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謁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今吾间必索知之。”《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昔 曾参 之处 费 , 鲁 人有与 曾参 同姓名者杀人。” 宋 苏轼 《送路都曹》诗引:“予幼时闻父老言,恨不问其姓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这少年也未详其为何省何府人氏,亦不详其姓名。”  ——《漢語大詞典》
张志(張志)zhāng zhì
(1).同“ 张致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你莫道,没这样儿。苦欺它道没张志!” 钱南扬 校注:“张志,犹云样子。”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休得听闲説是非,劝娘行也休得呕气。这般闲争甚巴臂,傍人听是何张志。” 明 《杀狗记·蒋园结义》:“对面间枉屈人,甚张志。”
(2).方言。谓注意衣着仪表。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脩边幅曰张志。”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