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惊雷震耳根,飞沫湿衣衩。

顾嗣立清代〕《黯淡滩

瘦日摇晶光,险风吹沆瀣。舟行黯淡滩,顿觉宇宙隘。

轩然大波来,巍峨拥山砦。横从互舂撞,白浪喧百派。

初如战锋交,万马脱营寨。欻若刀枪陈,奔窜格斗败。

恨无据水飞,那得裂眦哙。仰恐天柱折,俯愁地轴坏。

伊余偶过此,杯水中一芥。惊雷震耳根,飞沫湿衣衩。

蜷局寄篷窗,吁嗟甚矣惫。半生历险艰,心绪恬不怪。

富贵实浮云,惟欠诗酒债。畏途渐坦夷,手足去蜂虿。

饱啖荔支鲜,南行聊一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惊雷震耳飞沫湿

惊雷(驚雷)jīng léi
亦作“ 惊靁 ”。
(1).使人震惊的雷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凌惊靁以軼骇电兮,缀鬼谷於北辰。” 汉 张衡 《思玄赋》:“凌惊雷之砊礚兮,弄狂电之淫裔。” 宋 范成大 《题画卷》诗之四:“暑云泼墨送惊雷,坐见前山骤雨来。”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冥雨从东来,惊雷自西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九疑山洞仙翁》:“每语倦,援瑟鼓之,如惊雷怒涛之声。”
(2).比喻使人震惊的大事变。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心事浩茫连广宇,於无声处听惊雷。”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是这道电光后的一声惊雷,却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
震耳 zhèn ěr
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例如:一声震耳的号声。  ——《漢語大詞典》
根 gēn《國語辭典》

根 [ gēn ]

  1. 植物茎干长在土里的部分,具有固定、吸收或贮藏水分、养分的功能。如:「落叶归根」。三国魏·曹植〈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唐·李白〈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流波思其旧浦,落叶坠于本根。」
  2. 物体的基部、下部。如:「耳根」、「牙根」。唐·白居易〈早春〉诗:「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3. 事物的本源。如:「祸根」、「病根」、「追根究底」。唐·独孤及〈梦远游赋〉:「止水不波,浮云无根。」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而后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4. 事物的存底。如:「票根」、「存根」。
  5. 量词。计算细长形物体的单位。如:「一根棍子」、「三根筷子」。
  6. 姓。如周代有根牟子。
  1. 深植。《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1. 澈底的。如:「根绝」、「根除」。
飞沫(飛沫)fēi mò
(1).喷溅或激起沫子。《文选·傅毅〈舞赋〉》:“龙驤横举,扬鑣飞沫。” 李善 注:“马举首而横走,动鑣则飞马口之沫也。”《文选·木华〈海赋〉》:“於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状如天轮胶戾而激转,又似地轴挺拔而争迴。” 吕向 注:“言风急鼓击怒,溢浪飞扬,浮涌於空,相触搏为沫,起其波涛也。”
(2).喷出或溅起的沫子。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  ——《漢語大詞典》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衩 chà《國語辭典》

衩 [ chà ]

  1. 衣裙两旁开叉的地方。唐·李商隐〈无题〉诗二首之一:「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也称为「衩口」。

衩 [ chǎ ]

  1. 贴身短裤。如:「三角裤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